两头蛇(拉丁学名:Calamaria),是指游蛇科两头蛇属动物,其属有60~70种,中国产3种,分别为云南省两头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其栖息于阔叶林、灌木树林和草原中,喜潮湿的环境。其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缅甸、日本、中国。
两头蛇个体小,头与颈没有明显区分,体圆柱形。上颌齿8~11,大小相似,强烈后弯,眼中等大小,瞳孔圆形;鼻孔位于非常小的鼻鳞中央,无鼻间鳞、颊鳞及颞鳞,顶鳞与上唇鳞相触。背鳞光滑,通身13行,腹鳞圆形,尾短,尾下鳞2行。以两头蛇中钝尾两头蛇为例,其性温驯,擅闪避。捕食蚯蚓,可能还捕食蚁、白蚁。
2016年,宫古两头蛇(Calamaria 小猪乌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两头蛇中的贡山两头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以及云南两头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两头蛇的头、尾形状与色斑极相似,此蛇可以尾部向前做倒退运动,故称为两头蛇。
两头蛇,其属有60~70种。中国产3种,分别为云南两头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
两头蛇个体小,头与颈没有明显区分,体圆柱形。上颌齿8~11,大小相似,强烈后弯,眼中等大小,瞳孔圆形;鼻孔位于非常小的鼻鳞中央,无鼻间鳞、颊鳞及颞鳞,顶鳞与上唇鳞相触。背鳞光滑,通身13行,腹鳞圆形,尾短,尾下鳞2行。
两头蛇栖息于阔叶林、灌木树林和草原中,喜潮湿的环境,适宜生活在适度潮湿的腐殖质土壤以及可以提供庇荫的植物或岩石上。以两头蛇中钝尾两头蛇为例,其性温驯,擅闪避。捕食蚯蚓,可能还捕食蚁、白蚁。
两头蛇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缅甸、日本。在中国,云南两头蛇仅分布于云南,尖尾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钝尾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中和华南地区。
以两头蛇中钝尾两头蛇为例,其繁殖方式为卵生。雌蛇怀卵10枚,卵径为5X3mm。
以宫古两头蛇为例,因其栖息的森林被砍伐,草原的破坏以及人类建造房屋、修建道路而导致濒危,另外捕食者(例如蓝孔雀)的增加也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
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宫古两头蛇的物种数量相对稳定。之后,物种数量开始下降,现在其属于少见范围。
在日本宫古岛市的一项地方法规中规定,禁止在宫古群岛和伊拉布吉马群岛中捕猎两头蛇。
2016年,宫古两头蛇(Calamaria pfefferi)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两头蛇中的贡山两头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以及云南两头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尖尾两头蛇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额鳞长2.6mm,宽2.3mm,长略大于宽;上唇鳞4(1一2一1);下唇鳞5,前3片切前颏片;眼前鳞1,眼后鳞1;背鳞平滑,通身13行;腹鳞189;肛鳞完整;尾下鳞16对;尾尖。体全长318+15mm,尾长/全长=0.045。体背棕褐色,背鳞最外侧1片半鳞片呈棕红色,鳞片之间缀以褐色点斑;自颈侧至肛门纵贯成线;颈背一对红色弧形斑;尾基背也有一对赤色斑,液浸后均呈黄色;腹面红棕色。
尖尾两头蛇匿居于泥土中。
尖尾两头蛇分布于中国的福建省、台湾、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
尖尾两头蛇属于小型蛇类,无毒。可入药。
钝尾两头蛇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上唇鳞4(1一2一1);下唇鳞5,前3片切前颏片,偶有6,前4片切前颏片;眼前鳞1,眼后鳞1;背鳞平滑,通身13行,雄性腹鳞136~166片,雌性170~179;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11~18对,雌性6~11对。
该蛇尾部粗钝,并有黄色斑纹,尾部形状、花纹与头部十分相似。雄性平均268+22mm,体全长最长290+24mm;雌性平均304+11mm,最长375+13mm,尾长/全长雄性平均0.075,雌性平均0.035,雄性尾长明显大于雌性。
体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面灰黑色,鳞片的外缘黑色,构成网纹,另一类是背面灰褐色,鳞片的外缘色稍淡,背中央的6行鳞片由黑点形成3条黑纵线;腹面橙红色,有零星的黑点,尾腹面中央有一条黑线纹。
半阴茎分叉型,外翻呈粗短J字状,顶端有少数小的乳状突萼片,其余为光滑萼,无刺区。
钝尾两头蛇栖息在高山及平地。多发现于海拔300米左右山地,泥土下穴居,以蚯蚓为食。
钝尾两头蛇分布于中国的江苏省、安徽、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
钝尾两头蛇属小型蛇类、无毒。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该蛇可入药,也可食用。
施氏两头蛇.inaturalist.2025-05-14
Calamaria.catalogueoflife.2025-05-14
两头蛇属.物种2000官网.2025-05-14
两头蛇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5-14
Pfeffer's Reed Snake.iucnredlist.2025-05-14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5-14
尖尾两头蛇.inaturalist.2025-05-14
钝尾两头蛇.inaturalist.2025-05-14
随机推荐
两头蛇(拉丁学名:Calamaria),是指游蛇科两头蛇属动物,其属有60~70种,中国产3种,分别为云南省两头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其栖息于阔叶林、灌木树林和草原中,喜潮湿的环境。其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缅甸、日本、中国。
两头蛇个体小,头与颈没有明显区分,体圆柱形。上颌齿8~11,大小相似,强烈后弯,眼中等大小,瞳孔圆形;鼻孔位于非常小的鼻鳞中央,无鼻间鳞、颊鳞及颞鳞,顶鳞与上唇鳞相触。背鳞光滑,通身13行,腹鳞圆形,尾短,尾下鳞2行。以两头蛇中钝尾两头蛇为例,其性温驯,擅闪避。捕食蚯蚓,可能还捕食蚁、白蚁。
2016年,宫古两头蛇(Calamaria 小猪乌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两头蛇中的贡山两头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以及云南两头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名称由来
两头蛇的头、尾形状与色斑极相似,此蛇可以尾部向前做倒退运动,故称为两头蛇。
分类
两头蛇,其属有60~70种。中国产3种,分别为云南两头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
形态特征
两头蛇个体小,头与颈没有明显区分,体圆柱形。上颌齿8~11,大小相似,强烈后弯,眼中等大小,瞳孔圆形;鼻孔位于非常小的鼻鳞中央,无鼻间鳞、颊鳞及颞鳞,顶鳞与上唇鳞相触。背鳞光滑,通身13行,腹鳞圆形,尾短,尾下鳞2行。
生活习性
两头蛇栖息于阔叶林、灌木树林和草原中,喜潮湿的环境,适宜生活在适度潮湿的腐殖质土壤以及可以提供庇荫的植物或岩石上。以两头蛇中钝尾两头蛇为例,其性温驯,擅闪避。捕食蚯蚓,可能还捕食蚁、白蚁。
分布范围
两头蛇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缅甸、日本。在中国,云南两头蛇仅分布于云南,尖尾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钝尾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中和华南地区。
繁殖方式
以两头蛇中钝尾两头蛇为例,其繁殖方式为卵生。雌蛇怀卵10枚,卵径为5X3mm。
物种保护
濒危因素
以宫古两头蛇为例,因其栖息的森林被砍伐,草原的破坏以及人类建造房屋、修建道路而导致濒危,另外捕食者(例如蓝孔雀)的增加也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
物种现状
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宫古两头蛇的物种数量相对稳定。之后,物种数量开始下降,现在其属于少见范围。
保护措施
在日本宫古岛市的一项地方法规中规定,禁止在宫古群岛和伊拉布吉马群岛中捕猎两头蛇。
保护等级
2016年,宫古两头蛇(Calamaria pfefferi)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两头蛇中的贡山两头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以及云南两头蛇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代表物种
尖尾两头蛇
形态特征
尖尾两头蛇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额鳞长2.6mm,宽2.3mm,长略大于宽;上唇鳞4(1一2一1);下唇鳞5,前3片切前颏片;眼前鳞1,眼后鳞1;背鳞平滑,通身13行;腹鳞189;肛鳞完整;尾下鳞16对;尾尖。体全长318+15mm,尾长/全长=0.045。体背棕褐色,背鳞最外侧1片半鳞片呈棕红色,鳞片之间缀以褐色点斑;自颈侧至肛门纵贯成线;颈背一对红色弧形斑;尾基背也有一对赤色斑,液浸后均呈黄色;腹面红棕色。
生活习性
尖尾两头蛇匿居于泥土中。
分布范围
尖尾两头蛇分布于中国的福建省、台湾、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
主要价值
尖尾两头蛇属于小型蛇类,无毒。可入药。
钝尾两头蛇
形态特征
钝尾两头蛇无鼻间鳞、颊鳞和颞鳞;上唇鳞4(1一2一1);下唇鳞5,前3片切前颏片,偶有6,前4片切前颏片;眼前鳞1,眼后鳞1;背鳞平滑,通身13行,雄性腹鳞136~166片,雌性170~179;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11~18对,雌性6~11对。
该蛇尾部粗钝,并有黄色斑纹,尾部形状、花纹与头部十分相似。雄性平均268+22mm,体全长最长290+24mm;雌性平均304+11mm,最长375+13mm,尾长/全长雄性平均0.075,雌性平均0.035,雄性尾长明显大于雌性。
体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面灰黑色,鳞片的外缘黑色,构成网纹,另一类是背面灰褐色,鳞片的外缘色稍淡,背中央的6行鳞片由黑点形成3条黑纵线;腹面橙红色,有零星的黑点,尾腹面中央有一条黑线纹。
半阴茎分叉型,外翻呈粗短J字状,顶端有少数小的乳状突萼片,其余为光滑萼,无刺区。
生活习性
钝尾两头蛇栖息在高山及平地。多发现于海拔300米左右山地,泥土下穴居,以蚯蚓为食。
分布范围
钝尾两头蛇分布于中国的江苏省、安徽、江西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
主要价值
钝尾两头蛇属小型蛇类、无毒。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该蛇可入药,也可食用。
参考资料
施氏两头蛇.inaturalist.2025-05-14
Calamaria.catalogueoflife.2025-05-14
两头蛇属.物种2000官网.2025-05-14
两头蛇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5-14
Pfeffer's Reed Snake.iucnredlist.2025-05-14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5-14
尖尾两头蛇.inaturalist.2025-05-14
尖尾两头蛇.inaturalist.2025-05-14
钝尾两头蛇.inaturalist.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