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AE),别名巨大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Quincke水肿,主要是由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渗出液自血管进入疏松组织中形成局限性水肿所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根据病因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常见于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及女性外生殖器,亦可见于非松弛部位的皮肤如手足肢端。常并发荨麻疹,如伴发喉头水肿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消化道受累时可有腹痛、腹泻等表现。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多数患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发作,往往反复发作至中年甚至终身,但中年后发作的频率会下降,严重程度会减轻,外伤或感染可诱发该病。主要发生在3个部位:①皮下组织;②腹腔脏器;③上呼吸道。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分为3型:Ⅰ型为遗传性C1INH缺乏相关血管性水肿,最常见,其特征是C1INH的形成不足,85%的患者属于此型;Ⅱ型为遗传因子Ⅻ突变相关血管性水肿;Ⅲ型为原因不明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根据好发部位如眼睑、唇、舌、耳垂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突然出现的无症状性肿胀,在数小时及数天后自行消退可进行诊断。若儿童时期发病,且家族中有近半数其他成员发病,同时伴有早期出现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血清学检查发现血中C1酯酶抑制物、C2和C4降低则应诊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主要治疗药物为桂利嗪、肾上腺素等。
国际上主要根据血管性水肿的起始启动介质的不同,将血管性水肿分为三类:缓激肽介导的血管性水肿(bradykinin-mediatedangioedema,BK-AE)、肥大细胞来源组胺介导的血管性水肿、不明介质介导的血管性水肿。
BK-AE包括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an-gioedema,HAE)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介导的血管性水肿(angiotensin-convertion enzyme-mediatedangi-oedema,ACE-AE)。HAE包括C1INH基因缺陷基因型,如HAE-I型、HAE-I型,以及伴有因子X突变的HAE(HAE-FXI,以前曾被称为HAEI型)。ACE-AE的主要发病机制不同于HAE,而且与C1INH基因缺陷无关,但最终共同通路也与血清中高水平的缓激肽有关。在肥大细胞/组胺介导的血管性水肿病例中,需要区分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过敏。如果属于非IgE介导且反复发作,则认为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CSU)的一种亚型即CSU-AE。
两种血管性水肿的发病机制有明显不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于C1酯酶抑制物(C1 esterase inhibitor,C1INH)的减低、缺乏或无活性,导致C1异常活化并从C2分解出激肽,后者可使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组织水肿。这个过程常伴补体系统的活化,导致补体C2、C4的消耗,其血中浓度下降。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常发生在过敏体质的个体,药物(如卡托普利等ACEI类药物)、食物、粉尘、吸入物及日光、冷热等物理因素为最常见的诱因。
血管性水肿有一半病例伴发荨麻疹,可并发威胁生命的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发生于1/1000~2/1000新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的患者,这一比率可能比与苄青霉素相关的风险更高。最严重的血管性水肿可发生在使用药物数分钟内。然而,在ACE抑制剂引起的血管性水肿,皮损可出现于用药后的1天到数年,多见于第一年内。非洲裔美国人和有先天性血管性水肿病史的患者患ACE抑制剂诱导的血管性水肿危险性增高。
1.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常见于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及女性外生殖器,亦可见于非松弛部位的皮肤如手足肢端。皮损为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呈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痒感不明显,偶有肿胀不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消退后不留痕迹,但也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常并发荨麻疹,如伴发喉头水肿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消化道受累时可有腹痛、腹泻等表现。
2.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多数患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发作,往往反复发作至中年甚至终身,但中年后发作的频率会下降,严重程度会减轻,外伤或感染可诱发本病。主要发生在3个部位:①皮下组织:常累及面部、手部、上肢、下肢、生殖器,皮损为局限性、非凹陷性皮下水肿,常为单发,自觉不痒,需1~5天消退;②腹腔脏器:如胃、肠道、膀胱,发病时表现类似急腹症,一般12~24小时消失;③上呼吸道:发病可致喉头水肿。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分为3型:Ⅰ型为遗传性C1INH缺乏相关血管性水肿,最常见,其特征是C1INH的形成不足,85%的患者属于此型;Ⅱ型为遗传因子Ⅻ突变相关血管性水肿;Ⅲ型为原因不明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特发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的室验室检查结果多无特征性的异常改变。Ⅰ型HAE患者的血清C4(一种由肝脏合成的,与补体C4一起参与免疫配位化合物的调节的蛋白质)、C1INH(C1酯酶抑制物,是血清中高度糖基化的一种蛋白质)均降低,发作时C2(补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属于补体C1复合物的一部分)亦降低,但缓解期多正常;Ⅱ型HAE患者的血清C1INH正常,但功能下降,C4(由肝脏产生的蛋白质类小分子物质)降低。AAE患者血清可测到抗C1INH抗体,C1q(补体系统的起始成分之一,属于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水平降低。
可见真皮及皮下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发作时毛细血管内皮可有间隙。
根据好发部位如眼睑、唇、舌、耳垂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突然出现的无症状性肿胀,在数小时及数天后自行消退。若儿童时期发病,且家族中有近半数其他成员发病,同时伴有早期出现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血清学检查发现血中C1酯酶抑制物、C2和C4降低则应诊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单个损害时需与虫咬症鉴别,有时还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面肿型皮肤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常为一侧性面部或上口唇持久性肿胀,表面皮肤无变化,亦无自觉症状,需作病理检查证实。
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在颜面发生非凹陷性水肿,以上、下口唇多见。可有面神经麻痹和皱襞舌。也可单有上唇或下唇的复发性、慢性肿胀。病理改变偶可见与结节病相似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
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面部发生持久性水肿,伴有眼睑红斑和胸壁静脉怒张。
变应性血管性水肿:C1酯酶抑制物、C3、C4和C1q均正常。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时,除C1酯酶抑制物水平减低外,C1q、C2和C4水平亦均减低。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的治疗原则与荨麻疹相同。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治疗比较困难,通常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部分患者对桂利嗪治疗有效,盐酸肾上腺素是唯一在发作期暂时有效的药物。建议使用血浆来源的C1酯酶抑制剂、拉那利尤单抗或贝罗司他作为一线长期预防措施。急性严重发作患者,可使用C1INH浓缩制剂或激肽释放酶抑制剂治疗。静脉输注血浆来源的C1酯酶抑制剂用于患者择期外科手术(尤其头颈部)前的术前准备,以预防急性水肿的发生。
无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良好。
防止可能的诱因;预防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血管性水肿.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5-24
随机推荐
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AE),别名巨大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Quincke水肿,主要是由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渗出液自血管进入疏松组织中形成局限性水肿所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根据病因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常见于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及女性外生殖器,亦可见于非松弛部位的皮肤如手足肢端。常并发荨麻疹,如伴发喉头水肿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消化道受累时可有腹痛、腹泻等表现。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多数患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发作,往往反复发作至中年甚至终身,但中年后发作的频率会下降,严重程度会减轻,外伤或感染可诱发该病。主要发生在3个部位:①皮下组织;②腹腔脏器;③上呼吸道。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分为3型:Ⅰ型为遗传性C1INH缺乏相关血管性水肿,最常见,其特征是C1INH的形成不足,85%的患者属于此型;Ⅱ型为遗传因子Ⅻ突变相关血管性水肿;Ⅲ型为原因不明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根据好发部位如眼睑、唇、舌、耳垂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突然出现的无症状性肿胀,在数小时及数天后自行消退可进行诊断。若儿童时期发病,且家族中有近半数其他成员发病,同时伴有早期出现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血清学检查发现血中C1酯酶抑制物、C2和C4降低则应诊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主要治疗药物为桂利嗪、肾上腺素等。
分类
国际上主要根据血管性水肿的起始启动介质的不同,将血管性水肿分为三类:缓激肽介导的血管性水肿(bradykinin-mediatedangioedema,BK-AE)、肥大细胞来源组胺介导的血管性水肿、不明介质介导的血管性水肿。
BK-AE包括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an-gioedema,HAE)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介导的血管性水肿(angiotensin-convertion enzyme-mediatedangi-oedema,ACE-AE)。HAE包括C1INH基因缺陷基因型,如HAE-I型、HAE-I型,以及伴有因子X突变的HAE(HAE-FXI,以前曾被称为HAEI型)。ACE-AE的主要发病机制不同于HAE,而且与C1INH基因缺陷无关,但最终共同通路也与血清中高水平的缓激肽有关。在肥大细胞/组胺介导的血管性水肿病例中,需要区分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过敏。如果属于非IgE介导且反复发作,则认为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CSU)的一种亚型即CSU-AE。
病因
两种血管性水肿的发病机制有明显不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于C1酯酶抑制物(C1 esterase inhibitor,C1INH)的减低、缺乏或无活性,导致C1异常活化并从C2分解出激肽,后者可使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组织水肿。这个过程常伴补体系统的活化,导致补体C2、C4的消耗,其血中浓度下降。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常发生在过敏体质的个体,药物(如卡托普利等ACEI类药物)、食物、粉尘、吸入物及日光、冷热等物理因素为最常见的诱因。
流行病学
血管性水肿有一半病例伴发荨麻疹,可并发威胁生命的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发生于1/1000~2/1000新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的患者,这一比率可能比与苄青霉素相关的风险更高。最严重的血管性水肿可发生在使用药物数分钟内。然而,在ACE抑制剂引起的血管性水肿,皮损可出现于用药后的1天到数年,多见于第一年内。非洲裔美国人和有先天性血管性水肿病史的患者患ACE抑制剂诱导的血管性水肿危险性增高。
临床表现
1.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常见于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及女性外生殖器,亦可见于非松弛部位的皮肤如手足肢端。皮损为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呈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多为单发,偶见多发。痒感不明显,偶有肿胀不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消退后不留痕迹,但也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常并发荨麻疹,如伴发喉头水肿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消化道受累时可有腹痛、腹泻等表现。
2.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多数患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发作,往往反复发作至中年甚至终身,但中年后发作的频率会下降,严重程度会减轻,外伤或感染可诱发本病。主要发生在3个部位:①皮下组织:常累及面部、手部、上肢、下肢、生殖器,皮损为局限性、非凹陷性皮下水肿,常为单发,自觉不痒,需1~5天消退;②腹腔脏器:如胃、肠道、膀胱,发病时表现类似急腹症,一般12~24小时消失;③上呼吸道:发病可致喉头水肿。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可分为3型:Ⅰ型为遗传性C1INH缺乏相关血管性水肿,最常见,其特征是C1INH的形成不足,85%的患者属于此型;Ⅱ型为遗传因子Ⅻ突变相关血管性水肿;Ⅲ型为原因不明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特发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的室验室检查结果多无特征性的异常改变。Ⅰ型HAE患者的血清C4(一种由肝脏合成的,与补体C4一起参与免疫配位化合物的调节的蛋白质)、C1INH(C1酯酶抑制物,是血清中高度糖基化的一种蛋白质)均降低,发作时C2(补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属于补体C1复合物的一部分)亦降低,但缓解期多正常;Ⅱ型HAE患者的血清C1INH正常,但功能下降,C4(由肝脏产生的蛋白质类小分子物质)降低。AAE患者血清可测到抗C1INH抗体,C1q(补体系统的起始成分之一,属于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水平降低。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见真皮及皮下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发作时毛细血管内皮可有间隙。
相关诊断
根据好发部位如眼睑、唇、舌、耳垂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突然出现的无症状性肿胀,在数小时及数天后自行消退。若儿童时期发病,且家族中有近半数其他成员发病,同时伴有早期出现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血清学检查发现血中C1酯酶抑制物、C2和C4降低则应诊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鉴别诊断
单个损害时需与虫咬症鉴别,有时还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面肿型皮肤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常为一侧性面部或上口唇持久性肿胀,表面皮肤无变化,亦无自觉症状,需作病理检查证实。
melkersson-rosenthal综合征:在颜面发生非凹陷性水肿,以上、下口唇多见。可有面神经麻痹和皱襞舌。也可单有上唇或下唇的复发性、慢性肿胀。病理改变偶可见与结节病相似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
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面部发生持久性水肿,伴有眼睑红斑和胸壁静脉怒张。
变应性血管性水肿:C1酯酶抑制物、C3、C4和C1q均正常。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时,除C1酯酶抑制物水平减低外,C1q、C2和C4水平亦均减低。
治疗
获得性血管性水肿的治疗原则与荨麻疹相同。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治疗比较困难,通常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部分患者对桂利嗪治疗有效,盐酸肾上腺素是唯一在发作期暂时有效的药物。建议使用血浆来源的C1酯酶抑制剂、拉那利尤单抗或贝罗司他作为一线长期预防措施。急性严重发作患者,可使用C1INH浓缩制剂或激肽释放酶抑制剂治疗。静脉输注血浆来源的C1酯酶抑制剂用于患者择期外科手术(尤其头颈部)前的术前准备,以预防急性水肿的发生。
预后
无严重并发症者预后良好。
预防
防止可能的诱因;预防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参考资料
血管性水肿.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