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百科

作者:小编
阅读:1024
文章详情
鸿胪寺

随机推荐

鸿胪寺,中国古代官署名,其作为中国古代九寺之一,是中国明清两代掌管朝会、太子宾客、吉凶仪礼的机构,下设大鸿胪、司仪二署。

鸿胪寺内设有卿一名,官职为唐朝的三品,少卿两人,官职为唐朝的四品上。中国古代王朝对于各国朝贡交往极为看重,往往给予前来朝贡的国家使节赏赐和礼品,甚至进行封侯,招待使节食宿,故设立了鸿胪寺作为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机构。

鸿胪寺起源于周代官职的大鸿胪,主管接待外宾之事,到了秦朝之后,改大行人为典客,并掌控诸侯及归义蛮夷,汉代之后改名为鸿胪,在刘启时,掌控诸侯、列侯的丧葬事务,北齐时,正式设立鸿胪寺,寺内设卿一名,掌管之事改为吉凶吊丧、蕃客朝会,隋唐时代沿用北齐鸿胪寺制度,并在其下设置崇玄署。

鸿胪寺与太常寺以及光禄寺的职能很是相近: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但是到了明朝最重要的还是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鸿胪寺一般具有接见外宾、安排相关的外籍人士朝见天子、接收统计外藩的进贡等等涉外职能。

名称由来

《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太子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

鸿胪的职能起源于秦朝大鸿胪”,历经汉代多次更名,最终以“大鸿胪”固定,核心职责为管理藩属部族与外交礼仪。

“鸿胪”一词,东汉学者应劭解读为“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导,故曰”鸿胪”。也就是说,“鸿胪”代表着传达信息,指代的便是对外交往。秦朝时期设置大鸿胪负责对外交往事宜,刘彻改为大鸿胪和大行令,也是位列九卿,掌管“九宾之事”。

寺最初的意思是侍候——篆体“寺”字为手持器物用具状,后来引申为官署,再后来才指佛教的庙宇。

历史演变

唐代官制

唐初沿袭隋朝制度设置鸿胪寺,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名为同文寺,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恢复鸿胪寺旧称,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名为司宾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再次恢复为鸿胪寺。

官职设置

长官:设卿1人,官阶从三品;少卿2人,官阶从四品上。

属官:丞2人,从六品上;主簿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上。

下辖府(文书官)5人,史(事务官)11人,亭长4人(负责治安),掌固6人(掌管府库物资),全寺总编制255人。

主要职能

外交与民族事务:接待各少数民族首领或外国使者来京朝见,辨别其身份等级,安排相应规格的宴饮款待。处理爵位承袭事务,辨别嫡庶身份;接受封命后,持节前往册封。负责迎送远方来唐人士及朝贡使者,统计朝贡物品数量并估算价值,拟定回赐物品清单。

朝廷礼仪与丧葬事务:掌管凶仪(丧礼)事务,若高级官员在京师去世,由鸿胪寺卿、少卿或丞代表朝廷前往祭奠,并提供丧葬用具。

机构位置

唐朝的鸿胪寺署位于京师皇城南面朱雀门内西侧,遗址大致在今西安城朱雀门内太阳庙门、报恩寺街一带。

清朝官制

凡是四方藩属部族的首领、使者前来朝见,鸿胪寺需要辨别他们的等级身份,以太子宾客之礼相待,安排馆舍供其居住,并颁布朝见的言辞礼仪、赏赐规格、宴会仪式等制度,提前告诫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准备;若有进贡物品,则需统计数量上报给四方馆,引导使者觐见并呈进贡品。

对于各蕃邦的封册事宜,(相关机构)需负责执行册封的礼仪与命令。若遇崇义公(宋代封周代后裔的爵号)爵位承袭之事,则需辨别继承人的嫡庶身份,将符合条件者的姓名详细上报至尚书省。

对于周朝的嵩陵、庆陵、懿陵聂氏宗祠,(朝廷)指派官员按时进行祭祀。若遇丧仪事务,宗室成员依据丧服等级(五服制度)、臣僚依据官品高低,(相关机构需)辨别丧礼规格,并宣告奠仪、临丧、赙赠(以财物助丧)的制度。举行礼仪和成服仪式时,鸿胪寺卿负责赞导礼仪流程;下葬时,需提前告诫有关部门备齐卤簿(仪仗队)和礼仪器物。

鸿胪寺划分四个办事机构,设置九名属吏。其下属机构有十二个,例如“往来国信所”,专门掌管与辽朝(辽朝)使者往来通聘的事务。

清代的官制中,鸿胪寺卿一职设满族、汉人各一人(最初规定满洲籍卿为三品官,顺治十六年改为满汉卿均为正四品);少卿设满洲人、汉人各一人(官阶为从五品);鸣赞官设满洲人十四人、汉人两人(从九品,负责赞导礼仪、唱赞司仪);序班官设汉人四人(从九品,负责排列官员班次);主簿设满洲人、汉人各一人(从九品,负责文书档案事务)。

主要职能

“鸿胪”这一官职,在秦朝时称为“典客”。《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典客是秦朝设置的官职,主要掌管各归顺的蛮夷部族事务。刘启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将其更名为“大行令”。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再次更名为“大鸿胪”。补充说明:汉代设置鸿胪相关官职。应劭在《汉书》注释中提到:“鸿胪”之职是汉景帝所设官署。韦曜在《辨释》中解释:“鸿胪”原本负责典客事务,掌管宾礼接待。汉武帝时期,更名为“鸿胪”。“鸿”意为“大”,“胪”意为“陈列、次序”,“鸿胪”的含义是“以盛大的礼仪为太子宾客排列次序”。

扬雄《大鸿胪箴》的警示意义

扬雄在《大鸿胪箴》中写道:“宽广无边的唐虞时代,政教通达天下。众多王朝延续,皆赖人力与天工协作。划分上下等级,罗列百官职责。人各有才能,官吏有品级差别。量才授官,各适其位,方能使政务不荒废,官署不毁坏。从前夏商周三代后期,政教不清,德行秽乱而轻慢大道,官署选用非人,人才不得其用,官职背离本职。百官昏聩衰老,国政混乱如漫流。文官不可当武官用,武官不可当文官用,大小上下等级,不可违背伦常。鸿胪之臣掌管爵位礼仪,特以此言告诫同僚。”

文献记载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鸿胪,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刘启中六年更名大行令,刘彻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后汉书百官志二》:“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

参考资料

九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04

鸿胪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04

明代的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都干什么的?.人民网.2024-08-04

大理寺到底是什么寺?.澎湃新闻.2024-08-04

北堂书钞卷五十四.识典古籍.2025-05-21

张冠梓 | 汉唐鸿胪沿革、执掌与民族交往.民族研究ENS.2025-05-21

报道 | 从大唐到深圳,一块千年墓志揭开一代日本遣唐留学生之谜.望野博物馆.2025-05-21

晋 文 郭妙妙 | 汉代丝路上的“信使”与“翻译”:悬泉汉简所见“驿骑”与“译骑”.社会科学杂志.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