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百科

作者:小编
阅读:1024
文章详情
纵坑切梢小蠹

随机推荐

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苏联及一些西欧国家的节肢动物门。主要危害华山松高山松油松、云南松及其他松属树种。

形态特征

纵坑切梢小蠹的体长约为3.4~5.0毫米。头部、前胸背板呈现黑色,鞘翅目则是黑褐色带有强光泽。眼睛形状为长椭圆形。触角锤状部包含3节,呈椭圆形。额部略微隆起,具有中隆线,从中隆线起始直至额心。前胸背板的长度与基部宽度的比例大约为0.8。鞘翅的长度是前胸背板长度的2.6倍,两翅合宽的1.8倍。刻点沟凹陷,沟内的刻点较大,点心无毛;沟间部宽阔,翅基部沟间部生有横向瘤堤,往后逐渐变平,沟间部的刻点较小,类似针尖锥刺的痕迹,每沟间部横排1~2枚,翅中部之后沟间部出现小颗瘤,排成一纵列;沟间部的刻点中心生短毛,微小清晰,贴伏于翅面上;沟间部的小颗瘤后面各伴生一刚毛,挺直竖立,持续地排至翅端。斜面第2沟间部凹陷,其表面平坦,没有颗瘤和竖毛。

生活习性

在中国南方地区,纵坑切梢小蠹的生活周期通常为一年一代,但也可能产生姐妹代。成虫和美国白灯蛾会在树皮下越冬。春季,成虫开始飞出,取食马尾松梢头,这是一年中的第一次补充营养阶段。随后,成虫在衰弱的立木或砍伐后的树枝内建造繁殖坑道,进行交配和产卵。四月中旬,幼虫孵化,幼虫期大约持续一个月。五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新的成虫出现,开始蛀食新枝梢头,这是第二次补充营养阶段。八月底至九月初,成虫进入越冬状态。繁殖坑道位于树皮与边材之间,母坑道为单纵坑,长约5-6厘米,最长达15厘米以上;子坑道约10-15条。该虫的卵、美国白灯蛾、蛹都在坑道内度过,新成虫羽化后蛀入树梢,蛀食松枝,蛀孔直径约3毫米,自下向上逐渐深入髓部,蛀食一定距离后退出旧孔,另蛀新孔。

危害症状

纵坑切梢小蠹的主要危害对象包括云南松、马尾松华山松等多种松属树种。它是中国松树上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主要取食寄主的干部韧皮组织和梢头的髓部组织,导致树木水分和养分供应中断,引起树叶枯黄脱落,最终导致树木死亡。这种昆虫在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在云南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云南松受到侵害,损失惨重。1988年,危害面积达到了6万公顷,导致了大量林木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此外,纵坑切梢小蠹还能够携带一种名为蓝污真菌Leptographium yunnanense的病原体,从而加剧对寄主树木的危害。

传播途径

纵坑切梢小蠹通过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短距离的自然传播。然而,更常见的是通过人类活动,如输送带虫木材、伐桩以及未去皮的松木,这些行为会导致远距离的传播。

检疫方法

对于纵坑切梢小蠹的检疫,可以通过观察原木和枝梢上的被害状来识别。如果发现有蛀孔溢出松脂,最初呈现出粉红色柔软的漏斗状凝脂管,后来变成白色或黄白色并且变得脆硬,那么就有可能是受到了纵坑切梢小蠹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剥开树皮就能找到虫体。如果原木上的漏斗状凝脂管已经剥落,则需要进一步剥开树皮寻找虫体。根据害虫的形态特征和坑道类型,可以对其进行鉴定。

防治措施

营林措施

为了预防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应及时清理受感染的木材,并尽快进行更新造林或补植补造。建议营造多种树种混合的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自我管理病虫害的能力。

生物药剂防治

在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区域,可以使用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farinosus粉剂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粉剂进行防治。每年施药1-2次,每次用量为15千克/公顷。这种方法具有较长的持久效果,有助于保护天敌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化学药剂防治

对于风景林、行道树、水源林等高价值林分中的受害木,或者有保存价值的稀疏林地中受害木,以及林区中单株或零星分布的枝梢受害木,可以在小蠹亚科梢转梢期间使用孔机注射树虫净进行防治。对于中幼龄林,可以使用川宝一号粉剂或吡虫啉粉剂进行防治,用药量均为15千克/公顷。

检疫措施

加强从疫区向外运输原木、枝桠、薪柴的检疫工作。对外运的原木、枝桠、薪柴可以用40%氧化乐果乳液50-1000倍液进行处理。另外,外运的原木、小径材必须剥皮或采用熏蒸硫酰氟溴甲烷20-40克/立方米处理1-2天;磷化铝30-40克/立方米处理4-6天。如果有水源条件,也可以将被害木浸泡在水中一个月以上进行处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