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百科

作者:小编
阅读:1024
文章详情
车陂

随机推荐

车陂(Chē bēi,别名:龙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天河区下辖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部东圃镇,为东圃镇政府、车陂街办事处所在地。车陂村分四约、东岸、沙美三部分。截至2000年,车陂村共有居民10220人(含农业人口)。车陂下属机构有15个经济社,车陂汽车运输站、车陂劳动服务站等。

车陂地势北高南低,地处亚热带沿海,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车陂,始于唐朝。宋元时期,车陂属番禺区永泰乡管辖,乡办公机构设在现在的车陂村内。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归番禺鹿步司车陂堡管辖。1930年,车陂由番禺县划出,归广州市管辖。1946年,车陂重新划归广州市管辖。建国初期至1952年,车陂属番禺县第四区管辖。1968年,黄埔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车陂也随之成立黄埔公社车陂大队革命委员会。1984年,车陂村升级为乡建制,公社改为区公所,车陂称为广州市郊区车陂乡政府。1985年,天河区成立,车陂乡划归天河区管辖。1999年9月,撤村改制,撤销村委会,组建车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11月划归车陂街办事处管辖。2015年11月,车陂街全面接管车陂村各项工作。

车陂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木薯豆类和药材。其著名景点有车陂公园、沙美公园。车陂村的“扒龙舟”项目是广府龙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2017年被正式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车陂龙舟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字由来

宋末元初居住村东岸的王道夫裔孙中有一位名叫龙溪的人,在村中很有名气和影响力,后人为纪念他,将流经村中心的河流取名龙溪,龙溪村因此得名。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番禺鹿步司设 12 个堡,龙溪村归属车陂堡,为车陂堡办公所在地。故以堡为名而称车陂。以车陂作村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此处用筒车抽取陂水,灌溉农田,取其意称作“车陂”。另一种说法是,在明清时期车陂北侧有一条官路(今中山大道)通往京城,村民出行十分方便,是有“车”:龙溪上游筑陂拦水,自流灌溉农田,是有“陂”,故取名“车陂”。

历史沿革

车陂,始于天宝,兴于宋末元初时期,现居住西华苏妃于宋末(1138年)迁入番禺永泰乡(今车陂)。当时,已有唐、白、钟、罗等姓氏。随后,车陂的先祖们陆续迁到永泰乡今车陂涌两侧择地而居,逐渐在两岸形成村落。

宋元时期,车陂属番禺区永泰乡管辖,乡办公机构设在现在的车陂村内。在乡衙门一带,有一街市称永泰市。兴盛时期,经营各种行业的商铺多达数十间。明朝,属番禺鹿步司管辖,当时称龙溪乡。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归番禺鹿步司车陂堡管辖。

1930年,车陂由番禺县划出,归广州市管辖。1931年,车陂归番禺县第四区管辖。1937年,车陂移交广州市管辖。1940年,车陂再划归番禺县管辖。1946年,车陂重新划归广州市管辖。

建国初期至1952年,车陂属番禺区第四区管辖。1953年,划归广州市黄埔区管辖。1956年,郊区设棠下乡,车陂归棠下乡管辖。1957年,棠下、黄村两大乡合并为东圃乡,车陂为东圃乡管辖。1958年8月,成立黄埔人民公社,车陂称为广州市郊区黄埔人民公社车陂营。1960年,撤郊区成立黄埔区。东圃人民公社归黄埔区管辖,车陂称为广州市黄埔区东圃公社车陂大队。1962年,撤黄埔区,重新成立郊区。东圃公社、横沙公社合并为黄埔公社。车陂称为广州市郊区黄埔人民公社车陂大队。1968年,黄埔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车陂也随之成立黄埔公社车陂大队革命委员会。1973年,撤黄埔公社,车陂再度为东圃公社管辖。1981年,下半年取消革命委员会。车陂大队革命委员会改名为车陂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村升级为乡建制,公社改为区公所,车陂称为广州市郊区车陂乡政府。1985年,天河区成立,车陂乡划归天河区管辖。1986年12月,撤销区公所建制,改称东圃镇,车陂重新命行名为村,称为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车陂村。1999年9月,撤村改制,撤销村委会,组建车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是年11月划归车陂街办事处管辖。2015年11月,车陂街全面接管车陂村各项工作。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车陂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部东圃镇,为东圃镇政府、车陂街办事处所在地。2000年,该村地理范围:北到大保庄工业区、草菇场与沐陂相邻,东到转银大楼、大埔工业区和东圃广场、广州市东圃中学与前进工业区、黄村接壤,西到钢材市场、瀛富市场与骏景花园小区、黄洲工业区交界,南临珠江

气候

车陂地处亚热带沿海,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常年平均温度为21摄氏度左右。7月最高平均温度为29摄氏度左右,最低4~5摄氏度。车陂地区平均每年有二三天霜冻日。霜冻日最早出现在11月下旬,最迟结束于次年2月下旬。

地形地貌

车陂地势是北高南低。北面环山有一千亩丘陵早地,中部是平原沃土,靠近珠江边有几个基围。

水文水利

龙溪(源于龙眼洞,亦称车陂涌)养活车陂人,也养活棠下人。乾隆四年(1739年)两村联合在龙溪上游筑坝蓄水(称之为陂头),车陂60%以上的农田受益于龙溪水,还有30%靠潮水灌溉。车陂北部、中部的农田靠陂塘引水灌溉,南部农田受益于潮水。涨潮如逢暴雨,车陂部分低洼田会受浸,但潮退水即退。

自然灾害

车陂受台风影响的时间,以7、8、9三个月为最多。有记载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茶竿竹作物每年被台风吹倒1~2次,最多一年有7次。风力一般是6~7级,有时可达10级以上。20世纪80代后期至2000年,篱竹作物很少因台风受损失。

区划

2015年11月,车陂街下属机构有15个经济社,车陂汽车运输站、车陂劳动服务站等。

人口

车陂村分四约、东岸、沙美三部分。四约位于车陂涌西侧,东侧称东岸,沙美在车陂涌西侧南端。建国后,水上人家集居珠江河边的新涌口村并入车陂,划归东岸。据2000年统计,车陂村共有居民10220人(含农业人口),其中居住人口最多的是四约,有5198人,依次是东岸2676人,沙美2346人。人口密度最大为沙美,其次是四约、东岸。2000年,车陂村农业人口共5391人,分布如下:一社446人,二社427人,三社445人,四社506人,五社331人,六社542人,七社318人,八社451人,九社96人,十社155人人,十一社303人,十二社220人,十三社211人,十四社436人,十五社504人。

经济

农业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地区人口迅速增加,市政府要求郊区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以满足广大市民食用蔬菜需要。车陂划为蔬菜区,大面积种蔬菜,小面积种水稻及经济作物。车陂的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有甘蔗、花生、木薯豆类和药材。

工业

1985年,车陂成立车陂农工商公司,1987年8月改名为车陂经济发展公司,大力发展工副业。涌口工业区于1994年前后开发,共1.69万多平方米厂房。其中台商泰欣公司朱锡东总经理租用万多平方米面积,靖江叉车厂也在该工业区落户。大胜工业区共有物业面积7.3万多平方米。1996年第一期开发,为港商金美伦首饰有限公司来图建造3万多平方米厂房、宿舍,于1997年5月交付使用。

交通

20世纪90年代,车陂修建一条由车陂路通往大胜工业区的宽12米、长1000多米的双行车道;扩宽由车陂路通往大岗工业区的北横车道,同时修建一条由中山大道通往大岗工业中心区并与大岗北横车道相连的12米宽水泥路;投资200多万元扩建一条由车陂路通往农场及大保庄工业区总长3000米,宽8米的水泥车道;投资60多万元修建一条由黄埔大道通往码头1000多米长、10米宽的双行车道。截至2000年,修建村内外及工业区道路总长2万多米,修建及整治街道巷道总长3万多米,在车陂涌兴建5座可通汽车的水泥钢筋大桥。

社会

教育

1935年,车陂在沙美兴办沙美国民小学,1936年,在江头创立圃育国民小学。这时,车陂第一国民小学、圃育国民小学、沙美国民小学同时招生。小学的兴起,逐渐取代私塾。不幸适逢日本侵华,车陂成为沦陷区,学校被迫停办。1940年,车陂国民小学复办,日本人经常到学校巡视,监督教育,妄图推行奴化教育。不久,车陂国民小学又停办。1946年,车陂迅速恢复办学,以村中心晴川苏公祠作校舍,更名为车陂中心小学。

文体活动

龙舟竞渡在车陂有上百年历史。据说,民国时期车陂曾同时拥有9艘龙舟,为广州东部自然村之冠。据2000年统计,全村有25艘之多,仍是广州市地区龙舟最多的行政村。龙舟竞渡活动,由起船、划船、藏船等三个程序组成。农历4月上旬和中旬,择日将龙舟从船坞挖起。

车陂龙舟赛以车陂涌上的龙溪桥为起终点,在沙美桥取旗后“回龙”折返,全长共计600多米。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今年赛制跟往年有所不同,增加了7-12名的排名赛环节。往年初赛设有六组,只有成绩最优的六支队伍可以晋级决赛,并角逐出冠亚季军。2025年的龙舟决赛增加了7-12名的排名赛环节,也即参赛的所有队伍都能比赛两轮。5月26日,广州车陂村2025年龙舟赛上,“武功苏”队以1分44秒的成绩破该赛事纪录夺冠。

医疗

截至2000年,车陂5公里范围内,除市第六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外,还有天河区中医院、区红十字会医院等。

环保

车陂村于1993年投资100多万元整治车陂村河堤,绿化两岸,建设村公园:各经济社根据本社的环境共投资200多万元搞绿化、建小公园,在街道边种树,在各个新村、住宅小区规划种树栽花。西华大街、西华花园、龙口新村、天隆花苑荔苑楼、桃园楼、车陂涌两岸绿树成荫。村民家庭有条件的都在庭院栽花种草,净化村内空气。

文化

文物古迹

祠堂

车陂的祠堂,是车陂龙舟文化的一大特点——龙船文化与祠堂文化紧密结合。截至2019年6月,车陂村以郝姓黄姓简姓黎姓梁姓马姓麦姓苏姓王姓等9大姓氏命名,组成12个龙舟协会,分别代表各自的姓氏宗族参赛。

晴川苏公祠

晴川苏公祠,是为纪念苏轼孙儿宋朝太尉苏箕而建。祠堂大修过两次,一次在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一次在2014年,但都保持着初建的原貌。其祠堂是三进建筑。祠顶上木梁黑瓦,瓦当古朴而美观,大堂和走廊悬挂着“重德堂”“式敬堂”等木刻横匾,祠内还有一块苏东坡所书的“祖堂”木匾,是2003年南粤苏东坡后裔代表到眉山市寻祖时,在三苏祠复制而成的。

王氏祠堂公厅

王氏公祠位于车陂东北面,车陂东岸祠堂大街。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建于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年)。聂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前宽28.50米,后宽15.50米,长39.50米,建筑面积925平方米。祠堂有两廊三厅,两个天井,两旁门称“腾蛟”“起凤”。一进分为里外,大门外两边砌花岗石石台。二进为中堂“元气堂”。二进石阶两旁有白色花岗岩石栏,两旁各3块,每块长1.3米,宽0.9米,上面雕刻有葫芦、花瓶等图案。三进为祖堂,正中为拜桌,拜桌上供奉王氏祖先牌位。大门前两侧有鼓台,前面是广场,广场前面是一口池塘,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聂氏宗祠正门门匾上书“尚书王公祠”。右有小字:“宋忠勋大学士兵部尚书讳道夫祠”,右边匾上石刻小字:“光绪癸卯年重修”,左边匾上刻小字:“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季夏吉旦重修”。两旁有左、右侍郎雕像,门楣雕花处有“省城会仙街潘润记造”小字。王公道夫后世子孙,大都是在祠堂附近居住。

郝氏宗祠

郝氏宗祠位于车陂村之北,中山大道北侧,建于明朝中叶,距今500多年。

松寿郝公祠

松寿郝公祠位于车陂村中心偏北,车陂大塘街曝书里,建于明朝中期,距今近500年。聂氏宗祠坐东向西,砖木结构。由主祠、后楼、门前广场、池塘等四部分组成,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两厅,一天井。后楼楼高十多米,两层,也是砖木结构。门前有广场,广场西面有池塘。

庙宇

华光庙

华光庙位于车陂村中心偏南,车陂涌西岸。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两进两厅,中为天井,面积100多平方米。大堂泥塑华光神像,车陂村民都来烧香奉祀。建国前,村民有年头许愿,年尾还愿的习俗,许愿、还愿多是到华光庙烧香叩拜。

涌口庙

涌口庙位于车陂村西南部,旧车陂涌出口处。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两进两厅儂睞艰您一天井,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大堂供奉龙王神位,逢节日及神诞,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到庙中烧香祭祀,不定期举行庙会。

魁星庙

魁星庙位于车陂村南部车陂涌东岸。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0多平方米,大厅,正堂供奉魁星神像。逢神诞节日,附近村民、学童来这里烧香敬神。

民间信仰

尊道敬佛,是车陂村民的传统信仰。家家户户的大厅正中位置供奉的既有佛家观音大士神位,也有道家张王爷神位。平时,每天晚上向诸位菩萨“上香”。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煮茶(早点)。天亮时将煮好的早点放在托盘上,还放三只茶杯,摆在神位跟前,点上棉花灯、香烛,烧元宝。拜祭完毕家人才吃早餐。

一般村民家庭都有年头作福(许),年尾酬神(还愿)的习惯。很多村民都是在农历正月作福许愿,十二月择吉日酬神还愿。昔目,各社(坊)或各氏族,在庙堂设醮打畜,以及龙舟采青,都是请道士(喃呒先生)主持拜祭仪式。村民的红、白事,也是请道士主持的居多。但有些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念经的善男信女,一般是念观音经和金刚经等佛教经文,道教和佛教在本村有同样的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

车陂村的“扒龙舟”项目是广府龙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2017年被正式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车陂龙舟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风景名胜

车陂公园

车陂公园是天河区口袋公园,将底蕴深厚的龙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其以桡手手中的船桨作为公园的栏杆。

沙美公园

沙美公园有前后两个门,正门小广场地势开阔,园内湖边放置着石椅和健身路径。公园长廊里设有两个石制乒乓球台。

相关人物

先贤王道夫虽然祖籍在山西太原,但却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在新会崖门海战中,因抗击元军宁死不屈,为国捐躯,成为宋末贤臣三忠五烈之一。

相关事件

2025年5月26日,广州车陂村举行2025年龙舟赛,“武功苏”队以1分44秒的成绩破该赛事纪录夺冠。

参考资料

30个易读错的地名,你能读对几个呢? .宁夏少儿频道.2025-05-27

车陂涌原来叫龙溪.车陂涌原来叫龙溪.2025-05-27

自然地理.广州市人民政府.2025-05-27

550岁晴川祠:广州五千苏轼后人的精神家园.微信公众平台.2025-05-27

天河将新建14个口袋公园,在你家门口吗?.天河将新建14个口袋公园,在你家门口吗?.2025-05-27

车陂龙舟赛激情上演,武功苏破纪录夺冠.车陂龙舟赛激情上演,武功苏破纪录夺冠.2025-05-27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5-27

九大姓氏祠堂,每一座祠堂都是车陂的一部龙舟文明史.九大姓氏祠堂,每一座祠堂都是车陂的一部龙舟文明史.2025-05-27

城市公园:钢筋水泥中寻找那一抹绿丨印象车陂 • 车陂沙美公园 .城市公园:钢筋水泥中寻找那一抹绿丨印象车陂 • 车陂沙美公园 .2025-05-27

龙舟队破纪录夺冠,广州一房东霸气“免租”.光明网.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