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及其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一般是我国所谓的主流文化传统。美国学者Cynthia Brokaw (包筠雅)在2007年出版一本书,Commerce in Culture: The Sibao Book Trade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Cambridge, 质量: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讲闽西四堡的,连城县四堡镇的两家,马家跟邹家书坊所印行的书籍销售的情形。当然这些书都是比较着拙劣的版本,供应较低社会阶层的读者,种类包括通书(历书)、医书、礼书、讲数术的书,算命的、占卜的,还有唐诗、通俗小说、唱本。而占相当大的比例的是各种不同版本的四书五经跟蒙书,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们一般把识字当成菁英社会跟我们说乡民社会分野的标志之一。美国一个学者叫James Hayes,长期在新界调查,他早期在1985年David G. Johnson做主编的一个Popular Culture in China的书里面有一篇文章,提到他在香港的调查在荃湾的仪式专家所拥有的文书,像族谱、通书、万宝全书、蒙书、唐诗、对联、尺、诉状、小说、唱本、劝善书等。他认为所谓菁英和基层社会间识字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这个是我们指的文化传统,就我想到的稍微触及。
历来学者对文化曾提出各种不同的定义。这里我想引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诗人T. S. Eliot 在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伦敦: Faber and Faber, 1948; 1962) 中论到文化三大主要条件的一段话:
The first of these is organic (not merely planned, but growing) structure, such as will foster the hereditary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within a culture…. The second is the necessity that a culture should be analysable, geographically, into local cultures: this raises the problem of “regionalism。” The third is the balance of unity and diversity in religion—that is, universality of doctrine with particularity of cult and devotion. (P. 15)
随机推荐
王秋桂,台湾著名学者。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外文、清华大学(新竹市)中文、历史、人类学教授,人文社会学院代理院长。哈佛大学访问学人,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中西文书目专家,墨尔本大学访问研究员。现任台湾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副执行长、玄奘大学宗教讲座讲授、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总干事、《民俗曲艺》总编辑。
人物生平
王秋桂是一位学贯中西,成就跨五大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访问大陆他在1991至2000年到大陆,主持文化部发起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计划”,在13个省进行田野调查,抢救了一大批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召开了近十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100部学术专著,200多篇学术论文。
举办“非遗”讲座
2006年7月起,他再次联络国际学者团队,在大陆主持"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地方社会比较研究——中国村落中的宗族、仪式、经济和物质文化"计划。此次到我院办讲座,是利用自己到徽州考察的途中时间,到我院宣讲“非遗”,并与年轻大学生见面。
讲座一开始,王秋桂先生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成长道路与研究现状。他十分关心文化传播系同学的学习与进步,介绍了多种学习方法,还讲授了自己的学习经验。接着他以仪式戏剧及村落研究为切入点,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地方戏和中国村落的研究方法。
他强调,要养成作整理研究资料的习惯,善于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整理好,注重资料的说服力。每一张照片资料都要写清楚拍摄的时间、地点,明晰所要反映的内容。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要与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地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获取更多的资料。
随后,王秋桂以傩戏为例,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自己亲自去看、去发现。讲座中,王秋桂耐心地解释了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他殷切希望广大同学在大学期间学会一技之长,珍惜学习时光,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他要求大家,要对知识存有好奇心,在不断的发问中进步。
访问徽州
中法合作《徽州宗族、民俗与信仰调查和研究》课题组成员、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王秋桂,在安徽大学徽学中心主任、教授卞利、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兆民陪同下,于8月17日下午访问徽州文化资料中心。
正在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挥汗整理徽州文书的汪柏树、汪昭义教授、俞乃华、吴伟逸、孙承平副教授等接待了王教授的来访,并进行了座谈。
王秋桂教授对黄山学院徽州文化资料中心收集、整理徽州文书谱牒之举极为赞赏,对收集的徽州文书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对徽州文书的收藏、整理提出了建议。
谈文化传统与民间信仰
关于民间信仰
当我们把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并列时,有些学者会想到Robert Redfield所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我想在此说明的是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并不是对立的现象。民间信仰及其表现于语言的神话、传说和表现于行动的仪式是任何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谈到我国的文化传统,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儒家的传统,那么《论语·乡党》里有一段就讲:“乡人,(孔子)朝服而立于阶”。《礼记·郊特牲》里也有一段相关的记载,讲“乡人禓,孔子朝服立阼。存室神也。”《礼记·杂记下》也记载一则事情,说每年年底天子举行大蜡,其实是我们说祭这种总盟誓的神。老百姓也不参加,端木赐就看这种蜡的祭典,孔子就问他“赐也乐乎”,问他看得是不是高兴?子贡就讲说“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就大家好像都很疯狂,他不能够理解这个事情,所以就高兴不起来。孔子跟他讲这个道理,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这个是说,我们农民经过百天的辛苦,只有一天得到这种福泽可以放松,这种道理你是不知道的。(孔子)讲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这个弄得很紧张,不放松,文王、姬发他们也做不到的。“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如果轻轻松松,不做事,文王、秦武王也不会这样去做的。“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也”。这里的傩和蜡都是在民间举行的仪式。我们从儒家的典籍中看到孔子对这些仪式抱持恭敬而且赞许的态度。
对于文化传统
四书五经及其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一般是我国所谓的主流文化传统。美国学者Cynthia Brokaw (包筠雅)在2007年出版一本书,Commerce in Culture: The Sibao Book Trade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Cambridge, 质量: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讲闽西四堡的,连城县四堡镇的两家,马家跟邹家书坊所印行的书籍销售的情形。当然这些书都是比较着拙劣的版本,供应较低社会阶层的读者,种类包括通书(历书)、医书、礼书、讲数术的书,算命的、占卜的,还有唐诗、通俗小说、唱本。而占相当大的比例的是各种不同版本的四书五经跟蒙书,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们一般把识字当成菁英社会跟我们说乡民社会分野的标志之一。美国一个学者叫James Hayes,长期在新界调查,他早期在1985年David G. Johnson做主编的一个Popular Culture in China的书里面有一篇文章,提到他在香港的调查在荃湾的仪式专家所拥有的文书,像族谱、通书、万宝全书、蒙书、唐诗、对联、尺、诉状、小说、唱本、劝善书等。他认为所谓菁英和基层社会间识字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这个是我们指的文化传统,就我想到的稍微触及。
综述
回过头来讲这个民间信仰,在中国民间信仰除了承袭远古的巫术信仰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揉合儒、释、道三教的教义。元末以来刊行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搜神记》以三教来区分民间诸神的种类。其实民间信仰是儒、释、道、巫四教因时、因地、因教派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揉合。长期以来官方往往以民间信仰不合乎正统,视为异端加以禁绝。但是当民间所崇奉的神拥有广大的信众时,官方又会加以网罗,把它列入祀典,赐予封号,有时政府还斥资兴建庙宇,令地方官吏定时祭祀。像城隍就是最显著的例子之一。
王秋桂主编
历来学者对文化曾提出各种不同的定义。这里我想引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诗人T. S. Eliot 在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伦敦: Faber and Faber, 1948; 1962) 中论到文化三大主要条件的一段话:
The first of these is organic (not merely planned, but growing) structure, such as will foster the hereditary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within a culture…. The second is the necessity that a culture should be analysable, geographically, into local cultures: this raises the problem of “regionalism。” The third is the balance of unity and diversity in religion—that is, universality of doctrine with particularity of cult and devotion. (P. 15)
这段话可以举很多中国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在此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文化是一有机体的看法。过去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官方和支持官方意见的学者趋于把文化遗产分成精华和糟粕两个对立的部分,提倡保存精华而扬弃糟粕。而民间信仰一向被视为“迷信”,也就是糟粕。在第一届论坛时与会学者大都同意精华/糟粕二分法的不当,也都认为应重视民间信仰。这次我们把民间信仰做为议题在本论坛公开讨论,应可修正过去一些不当的看法。二元对立的观念如精华/糟粕,菁英/基层,以至于阴/阳,冷/热,生/熟等可能发展成很有效的分析工具,但往往扭曲文化的本质。保护文化遗产首在了解文化的有机性,才能有一整体的观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