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古镇(外文名:Shuhe Old Town),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市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总面积5平方千米,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0%。
自明代以来,许多从事皮革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的人聚集于束河,束河古镇逐步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和纳西文化交流中心。1997年12月4日,束河古镇作为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5月,古城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2005年,束河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5月,束河古镇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束河古镇作为丽江古城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集市,有传统民居近千幢。古镇以青山为屏,黄河为带,坐西面东,背风向阳,水源丰沛,一直保留了以水为骨架、因水成街、依水建房、河水穿墙而过、引水入院的建筑风格。古街东西中轴线从聚宝山脚九鼎河石板桥起,穿过青龙桥,经过四方街中心、通向大研古城。其主要景点有四方听音、青龙桥、九鼎龙潭等。
束河古镇,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
束河古镇,纳西语称“绍坞”,意为“高峰下的村寨”。《元一统志》称“束和”。明代称“束和院”。清代以后称“束河”。春秋战国末期纳西族先民迁徙定居于此,是纳西族在丽江坝子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宋元时期已形成集镇。
1997年12月4日,束河古镇作为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5月,古城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由昆明鼎业集团中标开发建设,投入资金5.6亿元。开辟“庭院旅馆”“民居客栈”“庭院商店”、餐饮酒吧、手工作坊、骑马旅游等项目。2005年,束河古镇被评为“中国魅力名镇·最佳人居环境名镇”“国家4A级景区”。2024年5月,束河古镇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北纬26°55′,东经100°12′,总面积5平方千米,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0%,海拔2440米。
束河古镇气候温润,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2.6度。
束河古镇有青龙河、九鼎河、疏河三条溪流。
束河古镇的设计布局,是丽江古城的姊妹篇。古镇坐西朝东,北瞰玉龙,南眺文笔,东临象山。其以青山为屏,黄河为带,坐西面东,背风向阳,水源丰沛,一直保留了以水为骨架、因水成街、依水建房、河水穿墙而过、引水入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纳西族利用山、水、场、路构架城镇布局的传统。整个古镇西靠聚宝、龙泉、莲花三山之仙境,村前环绕着九鼎河、青龙河、疏河三条河。古街东西中轴线从聚宝山脚九鼎河石板桥起,穿过青龙桥、经过四方街中心、通向大研古城。以青龙河为南北中轴线,北行三百米从九鼎龙潭流出的九鼎河、青龙河、疏河“三河并流”穿街过村。整个古镇在风格上崇尚自然,依托山水,靠山筑屋,依山势走向,房屋错落有致,一巷头一桥,一户门一桥。五花石板路通向五村四街。四方街是整个古镇的心脏,街面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四周铺面林立,“四方”是有五条道通向四面八方,水流环绕,日中为市,是丽江坝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这里是茶马古道上保存最完整的古老集镇。
四方听音名字由传统的“四方街”得来。每年在束河的各项大型活动如雪山音乐节、七夕、模特大赛、纳西古乐、篝火晚会及各类文艺演出均在此进行,是束河古镇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四方听音”是束河古镇茶马驿栈的核心区域,也是束河古镇景区的文化中心,西面是一座戏台,展示茶马古道沿线各个少数民族的歌舞风情,多部电视剧的开机仪式曾在这里举行。
青龙桥位于老四方街西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青龙桥的西面就是聚宝山,青龙桥的中轴线正对着聚宝山,这是木氏土司的设计。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长25米、宽4.5米、高4米,列丽江古石桥之最。相传曾有异人从桥上一步跨到白沙,上云南玉龙雪山登天,至今桥上仍然留有仙人足迹。此处还被做为《千里走单骑》等十多部影视作品的重要场景。
束河四方街在纳西语中叫“绍坞芝",意思是“绍坞的街市"。据传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木氏土司所开辟,后来逐渐成为丽江市的四大集市之一,常常聚集着四面八方的农人和客商。
九鼎龙潭当地人又称“龙泉”。九鼎龙潭的水出自龙泉山脉山脚的石头缝隙里,潭中游鱼甚多,被当地人奉为神鱼。龙潭的鱼是神鱼不能吃的,《乾隆丽江府志》载:“九鼎龙潭,在城西十里,潭水清澈,游鱼可数,广十亩,岩石奇秀,林木幽深,相传昔有人欲网其鱼,雷雹骤至,至今无敢者。”民间传说,凡是偷吃龙潭神鱼者,都会遭灾祸。由此,神鱼得到保护,自我繁衍,悠闲地在泉水中生息。此鱼俗称“面鱼”,真名叫“高原裂腹鱼”,细鳞,体态修长,是珍稀鱼种。
三圣宫位于束河古镇仁里路龙泉山下,据乾隆《丽江府志略》载:原为九鼎龙王庙。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由当地村民改建为三圣宫,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呈座西朝东向,其中东楼、南楼倚山就势,设一层地楼,正殿依山就势而建,西面墙基为天然岩壁,其内供奉观音菩萨、皮匠祖师孙膑和九鼎龙王塑像。数百年来,三圣宫是束河村民和邻近乡民拜佛、祭龙求雨和祀奉皮匠祖师之重要场所。1986年,三圣宫被列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博物馆红线内总占地面积5137.3平方米,其中大觉宫属明代建筑,于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大觉宫、元天阁遗址、文昌宫遗址和上世纪40年代建设的原束河完小教学楼组成,都是珍贵的纳西古建筑群落。2004年,丽江鼎业公司在这几座古、近代建筑的基础上整改成“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设13个地方文化类展示厅,展出有关茶马古道文物800多件,成为中国第一座以茶马文化主题的民营博物馆。茶马古道博物馆于2004年5月1日对外免费开放,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0多万人,博物馆配备高素质讲解员10名,常年免费为游客讲解茶马文化、纳西文化及束河人文历史。其大觉宫,属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前后)建筑,为当时木氏土司束河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呈坐北朝南之势,其建筑特点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建筑面积为76.31㎡(面阔:8.25m. 进深:9.25m),层高为4.16 m。室内面积为57.68㎡(面阔:7.62m. 进深:7.57m),该建筑保存至今已历经400多年,走廊内彩绘、雕刻部分有少许褪色之象,部分门窗已重修,主体结构均保存完好。大觉宫大殿内现留存有6幅壁画,均采用汉式壁画和藏式壁画的表现手法,如勾勒、设色、堆金沥粉、黑底彩绘等其西壁1号和东壁6号壁画为相对的两壁合画《诸天护法神》,每铺壁画面积为2.84㎡(1.34m×2.12m),其中西壁1号壁画整体略显突拱;西壁2号和东壁5号壁画分别为相对的两壁《文殊菩萨佛绘图》和《普贤菩萨佛绘图》,每铺壁画面积为6.76㎡(3.19m×2.12m),两铺壁画中心区域部分已破损,且有明显划痕,损毁部分较大;西壁3号和东壁4号壁画分别为相对的两壁合画《十八罗汉图》,每幅壁画面积为2.83㎡(1.33m×2.13m),其中,西壁3号壁画右侧区域部分褪色,惜损毁部分较大。
束河八景包括西山红叶、烟柳平桥、石莲夜读、雪山倒映、断碑敲音、龙门望月、夜市萤火以及鱼水亲人八个景点。
束河西山上有很多漆树。每到秋天,树叶鲜红,秋光灿烂。
开春时节,青龙桥畔的杨柳长出了新芽,如烟似纱,仿佛绿色的波浪要涌到桥面上来,这就是束河八景中的又一景“烟柳平桥”。
束河西山的最南边就是松云村,后边有石莲山,山上有个山洞,象老虎张开的大嘴,为了震住老虎的威风,当地人在洞口建造了一个寺庙,叫石莲寺,其中有一棵柱子是用铁链栓着的。民国时期曾经办过夜校,成为一道风景,叫做“石莲夜读”列入束河八景。
束河龙泉山下古树参天,一道好水积成九鼎龙潭。潭水清澈晶莹,水草曼舞,游鱼逍遥,云南玉龙雪山倒映其中,成为束河八景之一又一景“雪山倒映”。
在束河九鼎龙潭边有一截断碑,年代已不可考,用石头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是束河八景之中的“断碑敲音”。
束河九鼎龙潭上端有一座寺庙,名叫“三圣宫”,西殿供奉观世音,北楼供奉龙王,南楼供奉皮匠祖师孙膑。东楼楼基直接入水,三面都有回廊,供游人凭栏远眺。月明之夜,登楼赏月最有风味,文人墨客每每对月吟诗作画,传为佳话。此景在束河八景中叫“龙门望月”。
古时候,束河的四方街上没有夜市,人们象今天的都市人一样漫步在四方街上,随心所欲走走停停,看看稀奇,吃点儿自己想吃的东西,参与一下喜欢的游戏,逛夜市的人手里举着火把,穿行在青龙河畔,如夏夜萤火虫,成了一道风景,叫做“夜市萤火”列入束河八景之一。
在束河九鼎龙潭中的鱼儿是游人最喜欢的景致。它们不怕人,每当喂食的时候,纷纷争抢食物,溅起的水花泼到喂食者脸上,人与鱼如此亲昵相处并不多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番情景被列入了束河八景之一“鱼水亲人”。
束河古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了“茶马文化”“皮匠文化”等多元文化景观,承载了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古建筑文化、崇拜大自然的生态文化以及纳西古乐。
茶马文化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在数百年前,大量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在经过“丽江市门户”邱塘关时,需向纳西土司交税后才能过丽江古城,北上西藏自治区。进入丽江后,众多马帮须在束河古镇停留,一方面交易茶叶、毛皮、盐和日用器皿等商品,另一方面,把一路从江南而来的马匹更换为丽江马后,为马队装备保养上油,做好进入高原地区的准备。
据传明洪武年间,由于“靴灯事件”,一批御用皮匠流放云南省,被木氏土司延纳安置束河。这群皮匠带着精湛的工艺手艺,在此安家兴业,在束河镇青龙河以西的山脚下,出现了以外来匠户为主的村落。至清末民初,束河皮匠达到三百多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皮匠村。“一把锥子闯天下”的束河皮匠,通过茶马古道将皮鞋、皮包、皮口袋等皮制品,远销到了西藏自治区、印度、尼泊尔等地。如今,在束河古镇三圣宫里,还供着皮匠祖师孙膑。每年农历8月15日,众人隆重祭拜。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纳西文字是云南省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先民创造的一种介于原始图画文字和甲骨文等象形文字之间的“图画象形文字”,由东巴(东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东巴文”至今还有纳西人能释读并使用,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2003年10月15日,丽江市收藏的用这种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东巴经是用“东巴文”这种独特的象形文字写成的,全书约两万多卷,记录了古老的神话故事、叙事诗、民俗音乐、谚语、纳西的生活面貌及其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等。
纳西古乐是云南省最古老的音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纳西古乐会演奏的乐曲历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乐会演奏者多为年老艺人,古乐会的成员中有半数以上是年逾花甲的老艺人;乐队所用的乐器都是古乐器,有苏古笃、曲项琵琶、双竹管乐器波伯(芦管),还有竹笛、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琴五音云锣、中锣、小钹、铙、大钹、锣、板鼓、提手、木鱼、磬等。
腊月至春节是古城的节日,这些天里,纳西族人每天都要上街置办年货,纳西人称之为“达瓦纳西努”,意为纳西人都疯了。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节。这天,当地藏传佛教徒庙念经,村民进香祭拜弥勒佛。清朝以后逐渐演变为农具及竹、木器交易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其起源有两个说法:一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土司都要请僧侣到玉皇阁念经,超度祖先亡灵。改土归流后,逐渐演变成以交流竹木农具的集贸市场。二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老百姓在四方街操起棒棒对木氏家族示威和抗议,以后形成棒棒会的习俗。如今,丽江市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更重视修身养性养花养草,即此,会的主角便已由棒棒演变成了花木交易,据估计,来参加摆卖的花木最低不会少于八百多个种类,其中兰花尤其多。
三多节纳西语称为“三多颂”,意即为“祭三多”。凡有纳西族聚居的地方都会举行三多节的礼仪,它源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的北岳庙会。北岳庙始建于唐朝时期,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庙内供奉有三多神像。清《光绪丽江府志》卷四记载云:“北岳庙,又名玉龙祠。旧志:在丽江府城北三十里雪山麓,唐时建。相传普有人于山中得异石,负而归,至此少息,重不可举。乡人神之,为立异石祠。及南诏封为北岳,即以此石为北岳神。孛儿只斤·忽必烈征大理时经此,敕封为大圣北岳定国安帮刘启。至今,二、八月城乡祀之。”“三多”成为传说中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战神,千百年来被纳西族视为保护神。“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多”,正是纳西族欢度三多节的真实写照。传说“三多”属羊,所以每年农历二月、八月的羊日都要祭祀“三多”。节日期间,东巴祭师主持祭颂三多神,念通《祭三多神经》《祭圣日神经》,跳东巴祭祀舞。各地的纳西人都要云集到云南玉龙雪山南麓的北岳庙“三多阁”祭祀神灵,连日继夜对唱《谷气》《喂没答》《哦热热》《阿哩哩》《时授》等纳西族民歌;跳《资搓啰》《呀哈哩跳起来》《咪呯纳西们》《哦噜啦,啊噜啦》等纳西族民间舞蹈;赏茶花、野炊,开展各种活动欢庆节日。各地纳西族群众组织踏青游春、野炊远足,进行农特产品交易,还举行赛马、对歌、打跳等各种文娱活动。
火把节是纳西族爱情和死亡的节日,农历6月23、24、25三天,纳西族人会点燃火把。传说在这一天,青年男女殉情,会得到鬼神的帮助,会到达传说中的玉龙第三国,那里没有痛苦,也没有离情别恨,人们可以相爱,白头偕老,不再受生死的制约。到了7月,一年一度的骡马会,又在云南玉龙雪山下举行,这骡马会也很有意思买卖双方不说话,他们将手伸进彼此的袖子里,触摸手指来定价钱。
清末,束河诞生了俩位海军少将。1917年纳西族到北京读书的第一位大学生陈可轩,就出生在束河。30年代,和志坚、和均、和志敏三兄弟又到北京求学,报效家乡。曾任云南省两任省长的和志强也是从束河完小毕业的。
参考资料
束河古镇保护区划分为三类保护区。一类区域:范围包括青龙桥、大觉宫、三圣宫、四方街、九鼎龙潭、疏河龙潭、青龙河等特色景观、文物古迹及挂牌保护的重点传统民居,地方传统特色的街巷及周围一定地段。二类区域:范围包括除一类保护区外的传统民居较为集中、村落环境较好的地区。三类区域:范围包括传统民居较分散、传统风貌景观较一般的区域。
2014年4月6日凌晨丽江束河古镇发生火灾,起火点位于四方街往完小方向。凌晨4点20发现火情,到6点多完全控制。据初步统计,该起火灾损毁10间铺面,无人员伤亡,火灾波及附近商铺,接警后消防官兵及时出警,半小时内火情得到全面控制。经各方全力扑救,5点30分明火已全部扑灭。
In search of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中文日报网.2025-07-15
地理交通.丽江束河古镇.2024-01-26
束河全景.丽江束河古镇.2024-01-30
青龙桥.束河古镇.2025-07-13
九鼎龙潭.束河古镇.2025-07-13
束河古镇概况.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政府.2024-01-26
束河古镇.束河古镇.2025-07-15
丽江地理概况.丽江束河古镇.2025-07-13
【民族交融 · 和谐共生】丽江古道藏家博物馆——遗落在茶马古道上的明珠“束河”.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07-15
丽江束河古镇景区.丽江鼎业束河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官网.2025-07-13
束河丨弘扬地名文化 品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07-13
保护和弘扬纳西文化是束河发展的灵魂.丽江束河古镇.2024-10-06
四方听音.束河古镇.2025-07-13
四方街.束河古镇.2025-07-13
三圣宫.丽江鼎业束河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官网.2025-07-13
茶马博物馆.丽江束河古镇.2025-07-15
束河八景.束河古镇.2025-07-13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失火 原为纳西先民聚居地之一.中国发展门户网.2025-07-15
随机推荐
束河古镇(外文名:Shuhe Old Town),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市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总面积5平方千米,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0%。
自明代以来,许多从事皮革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的人聚集于束河,束河古镇逐步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和纳西文化交流中心。1997年12月4日,束河古镇作为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5月,古城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2005年,束河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5月,束河古镇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束河古镇作为丽江古城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保存完好的古道、集市,有传统民居近千幢。古镇以青山为屏,黄河为带,坐西面东,背风向阳,水源丰沛,一直保留了以水为骨架、因水成街、依水建房、河水穿墙而过、引水入院的建筑风格。古街东西中轴线从聚宝山脚九鼎河石板桥起,穿过青龙桥,经过四方街中心、通向大研古城。其主要景点有四方听音、青龙桥、九鼎龙潭等。
名称意义
束河古镇,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
历史沿革
束河古镇,纳西语称“绍坞”,意为“高峰下的村寨”。《元一统志》称“束和”。明代称“束和院”。清代以后称“束河”。春秋战国末期纳西族先民迁徙定居于此,是纳西族在丽江坝子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宋元时期已形成集镇。
1997年12月4日,束河古镇作为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5月,古城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由昆明鼎业集团中标开发建设,投入资金5.6亿元。开辟“庭院旅馆”“民居客栈”“庭院商店”、餐饮酒吧、手工作坊、骑马旅游等项目。2005年,束河古镇被评为“中国魅力名镇·最佳人居环境名镇”“国家4A级景区”。2024年5月,束河古镇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北纬26°55′,东经100°12′,总面积5平方千米,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0%,海拔2440米。
气候
束河古镇气候温润,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2.6度。
水文
束河古镇有青龙河、九鼎河、疏河三条溪流。
古镇布局
束河古镇的设计布局,是丽江古城的姊妹篇。古镇坐西朝东,北瞰玉龙,南眺文笔,东临象山。其以青山为屏,黄河为带,坐西面东,背风向阳,水源丰沛,一直保留了以水为骨架、因水成街、依水建房、河水穿墙而过、引水入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纳西族利用山、水、场、路构架城镇布局的传统。整个古镇西靠聚宝、龙泉、莲花三山之仙境,村前环绕着九鼎河、青龙河、疏河三条河。古街东西中轴线从聚宝山脚九鼎河石板桥起,穿过青龙桥、经过四方街中心、通向大研古城。以青龙河为南北中轴线,北行三百米从九鼎龙潭流出的九鼎河、青龙河、疏河“三河并流”穿街过村。整个古镇在风格上崇尚自然,依托山水,靠山筑屋,依山势走向,房屋错落有致,一巷头一桥,一户门一桥。五花石板路通向五村四街。四方街是整个古镇的心脏,街面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四周铺面林立,“四方”是有五条道通向四面八方,水流环绕,日中为市,是丽江坝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这里是茶马古道上保存最完整的古老集镇。
主要景点
四方听音
四方听音名字由传统的“四方街”得来。每年在束河的各项大型活动如雪山音乐节、七夕、模特大赛、纳西古乐、篝火晚会及各类文艺演出均在此进行,是束河古镇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四方听音”是束河古镇茶马驿栈的核心区域,也是束河古镇景区的文化中心,西面是一座戏台,展示茶马古道沿线各个少数民族的歌舞风情,多部电视剧的开机仪式曾在这里举行。
青龙桥
青龙桥位于老四方街西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青龙桥的西面就是聚宝山,青龙桥的中轴线正对着聚宝山,这是木氏土司的设计。也是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长25米、宽4.5米、高4米,列丽江古石桥之最。相传曾有异人从桥上一步跨到白沙,上云南玉龙雪山登天,至今桥上仍然留有仙人足迹。此处还被做为《千里走单骑》等十多部影视作品的重要场景。
四方街
束河四方街在纳西语中叫“绍坞芝",意思是“绍坞的街市"。据传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木氏土司所开辟,后来逐渐成为丽江市的四大集市之一,常常聚集着四面八方的农人和客商。
九鼎龙潭
九鼎龙潭当地人又称“龙泉”。九鼎龙潭的水出自龙泉山脉山脚的石头缝隙里,潭中游鱼甚多,被当地人奉为神鱼。龙潭的鱼是神鱼不能吃的,《乾隆丽江府志》载:“九鼎龙潭,在城西十里,潭水清澈,游鱼可数,广十亩,岩石奇秀,林木幽深,相传昔有人欲网其鱼,雷雹骤至,至今无敢者。”民间传说,凡是偷吃龙潭神鱼者,都会遭灾祸。由此,神鱼得到保护,自我繁衍,悠闲地在泉水中生息。此鱼俗称“面鱼”,真名叫“高原裂腹鱼”,细鳞,体态修长,是珍稀鱼种。
三圣宫
三圣宫位于束河古镇仁里路龙泉山下,据乾隆《丽江府志略》载:原为九鼎龙王庙。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由当地村民改建为三圣宫,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呈座西朝东向,其中东楼、南楼倚山就势,设一层地楼,正殿依山就势而建,西面墙基为天然岩壁,其内供奉观音菩萨、皮匠祖师孙膑和九鼎龙王塑像。数百年来,三圣宫是束河村民和邻近乡民拜佛、祭龙求雨和祀奉皮匠祖师之重要场所。1986年,三圣宫被列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博物馆
茶马古道博物馆红线内总占地面积5137.3平方米,其中大觉宫属明代建筑,于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大觉宫、元天阁遗址、文昌宫遗址和上世纪40年代建设的原束河完小教学楼组成,都是珍贵的纳西古建筑群落。2004年,丽江鼎业公司在这几座古、近代建筑的基础上整改成“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设13个地方文化类展示厅,展出有关茶马古道文物800多件,成为中国第一座以茶马文化主题的民营博物馆。茶马古道博物馆于2004年5月1日对外免费开放,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300多万人,博物馆配备高素质讲解员10名,常年免费为游客讲解茶马文化、纳西文化及束河人文历史。其大觉宫,属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前后)建筑,为当时木氏土司束河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呈坐北朝南之势,其建筑特点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建筑面积为76.31㎡(面阔:8.25m. 进深:9.25m),层高为4.16 m。室内面积为57.68㎡(面阔:7.62m. 进深:7.57m),该建筑保存至今已历经400多年,走廊内彩绘、雕刻部分有少许褪色之象,部分门窗已重修,主体结构均保存完好。大觉宫大殿内现留存有6幅壁画,均采用汉式壁画和藏式壁画的表现手法,如勾勒、设色、堆金沥粉、黑底彩绘等其西壁1号和东壁6号壁画为相对的两壁合画《诸天护法神》,每铺壁画面积为2.84㎡(1.34m×2.12m),其中西壁1号壁画整体略显突拱;西壁2号和东壁5号壁画分别为相对的两壁《文殊菩萨佛绘图》和《普贤菩萨佛绘图》,每铺壁画面积为6.76㎡(3.19m×2.12m),两铺壁画中心区域部分已破损,且有明显划痕,损毁部分较大;西壁3号和东壁4号壁画分别为相对的两壁合画《十八罗汉图》,每幅壁画面积为2.83㎡(1.33m×2.13m),其中,西壁3号壁画右侧区域部分褪色,惜损毁部分较大。
束河八景
束河八景包括西山红叶、烟柳平桥、石莲夜读、雪山倒映、断碑敲音、龙门望月、夜市萤火以及鱼水亲人八个景点。
西山红叶
束河西山上有很多漆树。每到秋天,树叶鲜红,秋光灿烂。
烟柳平桥
开春时节,青龙桥畔的杨柳长出了新芽,如烟似纱,仿佛绿色的波浪要涌到桥面上来,这就是束河八景中的又一景“烟柳平桥”。
石莲夜读
束河西山的最南边就是松云村,后边有石莲山,山上有个山洞,象老虎张开的大嘴,为了震住老虎的威风,当地人在洞口建造了一个寺庙,叫石莲寺,其中有一棵柱子是用铁链栓着的。民国时期曾经办过夜校,成为一道风景,叫做“石莲夜读”列入束河八景。
雪山倒映
束河龙泉山下古树参天,一道好水积成九鼎龙潭。潭水清澈晶莹,水草曼舞,游鱼逍遥,云南玉龙雪山倒映其中,成为束河八景之一又一景“雪山倒映”。
断碑敲音
在束河九鼎龙潭边有一截断碑,年代已不可考,用石头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是束河八景之中的“断碑敲音”。
龙门望月
束河九鼎龙潭上端有一座寺庙,名叫“三圣宫”,西殿供奉观世音,北楼供奉龙王,南楼供奉皮匠祖师孙膑。东楼楼基直接入水,三面都有回廊,供游人凭栏远眺。月明之夜,登楼赏月最有风味,文人墨客每每对月吟诗作画,传为佳话。此景在束河八景中叫“龙门望月”。
夜市萤火
古时候,束河的四方街上没有夜市,人们象今天的都市人一样漫步在四方街上,随心所欲走走停停,看看稀奇,吃点儿自己想吃的东西,参与一下喜欢的游戏,逛夜市的人手里举着火把,穿行在青龙河畔,如夏夜萤火虫,成了一道风景,叫做“夜市萤火”列入束河八景之一。
鱼水亲人
在束河九鼎龙潭中的鱼儿是游人最喜欢的景致。它们不怕人,每当喂食的时候,纷纷争抢食物,溅起的水花泼到喂食者脸上,人与鱼如此亲昵相处并不多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番情景被列入了束河八景之一“鱼水亲人”。
相关文化
纳西文化
束河古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了“茶马文化”“皮匠文化”等多元文化景观,承载了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古建筑文化、崇拜大自然的生态文化以及纳西古乐。
茶马文化
茶马文化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在数百年前,大量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在经过“丽江市门户”邱塘关时,需向纳西土司交税后才能过丽江古城,北上西藏自治区。进入丽江后,众多马帮须在束河古镇停留,一方面交易茶叶、毛皮、盐和日用器皿等商品,另一方面,把一路从江南而来的马匹更换为丽江马后,为马队装备保养上油,做好进入高原地区的准备。
皮匠文化
据传明洪武年间,由于“靴灯事件”,一批御用皮匠流放云南省,被木氏土司延纳安置束河。这群皮匠带着精湛的工艺手艺,在此安家兴业,在束河镇青龙河以西的山脚下,出现了以外来匠户为主的村落。至清末民初,束河皮匠达到三百多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皮匠村。“一把锥子闯天下”的束河皮匠,通过茶马古道将皮鞋、皮包、皮口袋等皮制品,远销到了西藏自治区、印度、尼泊尔等地。如今,在束河古镇三圣宫里,还供着皮匠祖师孙膑。每年农历8月15日,众人隆重祭拜。
东巴文化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纳西文字是云南省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先民创造的一种介于原始图画文字和甲骨文等象形文字之间的“图画象形文字”,由东巴(东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东巴文”至今还有纳西人能释读并使用,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2003年10月15日,丽江市收藏的用这种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东巴经是用“东巴文”这种独特的象形文字写成的,全书约两万多卷,记录了古老的神话故事、叙事诗、民俗音乐、谚语、纳西的生活面貌及其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等。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是云南省最古老的音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纳西古乐会演奏的乐曲历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乐会演奏者多为年老艺人,古乐会的成员中有半数以上是年逾花甲的老艺人;乐队所用的乐器都是古乐器,有苏古笃、曲项琵琶、双竹管乐器波伯(芦管),还有竹笛、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琴五音云锣、中锣、小钹、铙、大钹、锣、板鼓、提手、木鱼、磬等。
相关节日
达瓦纳西努
腊月至春节是古城的节日,这些天里,纳西族人每天都要上街置办年货,纳西人称之为“达瓦纳西努”,意为纳西人都疯了。
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节。这天,当地藏传佛教徒庙念经,村民进香祭拜弥勒佛。清朝以后逐渐演变为农具及竹、木器交易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其起源有两个说法:一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土司都要请僧侣到玉皇阁念经,超度祖先亡灵。改土归流后,逐渐演变成以交流竹木农具的集贸市场。二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老百姓在四方街操起棒棒对木氏家族示威和抗议,以后形成棒棒会的习俗。如今,丽江市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更重视修身养性养花养草,即此,会的主角便已由棒棒演变成了花木交易,据估计,来参加摆卖的花木最低不会少于八百多个种类,其中兰花尤其多。
三多节
三多节纳西语称为“三多颂”,意即为“祭三多”。凡有纳西族聚居的地方都会举行三多节的礼仪,它源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的北岳庙会。北岳庙始建于唐朝时期,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庙内供奉有三多神像。清《光绪丽江府志》卷四记载云:“北岳庙,又名玉龙祠。旧志:在丽江府城北三十里雪山麓,唐时建。相传普有人于山中得异石,负而归,至此少息,重不可举。乡人神之,为立异石祠。及南诏封为北岳,即以此石为北岳神。孛儿只斤·忽必烈征大理时经此,敕封为大圣北岳定国安帮刘启。至今,二、八月城乡祀之。”“三多”成为传说中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战神,千百年来被纳西族视为保护神。“年年春二月,户户祝三多”,正是纳西族欢度三多节的真实写照。传说“三多”属羊,所以每年农历二月、八月的羊日都要祭祀“三多”。节日期间,东巴祭师主持祭颂三多神,念通《祭三多神经》《祭圣日神经》,跳东巴祭祀舞。各地的纳西人都要云集到云南玉龙雪山南麓的北岳庙“三多阁”祭祀神灵,连日继夜对唱《谷气》《喂没答》《哦热热》《阿哩哩》《时授》等纳西族民歌;跳《资搓啰》《呀哈哩跳起来》《咪呯纳西们》《哦噜啦,啊噜啦》等纳西族民间舞蹈;赏茶花、野炊,开展各种活动欢庆节日。各地纳西族群众组织踏青游春、野炊远足,进行农特产品交易,还举行赛马、对歌、打跳等各种文娱活动。
火把节
火把节是纳西族爱情和死亡的节日,农历6月23、24、25三天,纳西族人会点燃火把。传说在这一天,青年男女殉情,会得到鬼神的帮助,会到达传说中的玉龙第三国,那里没有痛苦,也没有离情别恨,人们可以相爱,白头偕老,不再受生死的制约。到了7月,一年一度的骡马会,又在云南玉龙雪山下举行,这骡马会也很有意思买卖双方不说话,他们将手伸进彼此的袖子里,触摸手指来定价钱。
代表人物
清末,束河诞生了俩位海军少将。1917年纳西族到北京读书的第一位大学生陈可轩,就出生在束河。30年代,和志坚、和均、和志敏三兄弟又到北京求学,报效家乡。曾任云南省两任省长的和志强也是从束河完小毕业的。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保护措施
束河古镇保护区划分为三类保护区。一类区域:范围包括青龙桥、大觉宫、三圣宫、四方街、九鼎龙潭、疏河龙潭、青龙河等特色景观、文物古迹及挂牌保护的重点传统民居,地方传统特色的街巷及周围一定地段。二类区域:范围包括除一类保护区外的传统民居较为集中、村落环境较好的地区。三类区域:范围包括传统民居较分散、传统风貌景观较一般的区域。
相关事件
2014年4月6日凌晨丽江束河古镇发生火灾,起火点位于四方街往完小方向。凌晨4点20发现火情,到6点多完全控制。据初步统计,该起火灾损毁10间铺面,无人员伤亡,火灾波及附近商铺,接警后消防官兵及时出警,半小时内火情得到全面控制。经各方全力扑救,5点30分明火已全部扑灭。
参考资料
In search of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中文日报网.2025-07-15
地理交通.丽江束河古镇.2024-01-26
束河全景.丽江束河古镇.2024-01-30
青龙桥.束河古镇.2025-07-13
九鼎龙潭.束河古镇.2025-07-13
束河古镇概况.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政府.2024-01-26
束河古镇.束河古镇.2025-07-15
丽江地理概况.丽江束河古镇.2025-07-13
【民族交融 · 和谐共生】丽江古道藏家博物馆——遗落在茶马古道上的明珠“束河”.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07-15
丽江束河古镇景区.丽江鼎业束河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官网.2025-07-13
束河丨弘扬地名文化 品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07-13
保护和弘扬纳西文化是束河发展的灵魂.丽江束河古镇.2024-10-06
四方听音.束河古镇.2025-07-13
四方街.束河古镇.2025-07-13
三圣宫.丽江鼎业束河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官网.2025-07-13
茶马博物馆.丽江束河古镇.2025-07-15
束河八景.束河古镇.2025-07-13
云南丽江束河古镇失火 原为纳西先民聚居地之一.中国发展门户网.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