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百科

作者:小编
阅读:1024
文章详情
东马峪村

随机推荐

东马峪村位于清徐县城西部,北临县城主干道文源路西接八一路及大运高速公路,背对吕梁市支脉,面对汾河平原,是县城的西大门。

基本介绍

全村1261户,人口2860人,全村总占地面积213.52公顷,其中耕地700余亩,主要以葡萄种植(其中牛王沟磨板地的黑鸡心最为出名,山西民歌里清徐葡萄甜盈盈就是欢唱此地)和蔬菜种植及个人运输业为主。党支部班子成员5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3人;村委会班子3人,其中村主任1人,副主任2人;全村有党员75人,其中党员代表13人;村民代表24人,其中有小组长4人。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小学校舍改造完工,积极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帮忙和支持县城饮水问题,硬化了村内的部分街道,村级活动场所建成,其中包含台球室、棋牌室、图书室等。近年来,为解决地质灾害造成的房屋老旧问题,村委会和党支部牵头,村民共同积资,新建安置楼房13栋,安置了420余户危房户。

香岩寺

俗名无梁殿,创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明、清时期屡有修。寺依山而建,主体建筑为石结构无梁殿

座,由东到西依次排列,分别为地藏殿、释迦殿和观音殿。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三大殿外檐均施仿木石构件,殿内四角石雕单翘斗拱,其殿顶用抹棱石梁由大到小逐层迭涩成八角藻井,不用梁架,故称:“无梁殿”。香岩寺坐落在东马峪村香岩山,山上桃红李白,松柏常青,山花遍野,芳香四溢,因名香岩山,寺院落成后,寺以山名,故名香岩寺。据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金朝明昌元年(1190年),历经沧桑,香火不绝。整个寺院区岩壁峭立,九泉环绕,殿堂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山门朝西,石砌雕花,门楣勒石,额上刻着3个大字“香岩寺”,落款为“乾隆辛丑仲夏”。现存东、中、西三殿,均为金代石构佛殿,用抹角木伏和迭涩结架,顶部拼成八角藻井,无通达前后的梁木,俗称无梁殿,是极为珍贵的金代无梁建筑实例。1988年,经考古专家考证,认定该寺结构独特,造型庄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山西省是仅存的一处规模颇为宏大的石结构金朝建筑。东殿全部用巨石砌筑,顶部叠成八角形藻井,藻井上有贴金绘佛像11层,层层排列,井然有序,恰好是1000 尊,故当地人也称此殿为千佛殿。殿中主像观音菩萨像目光慈祥,神情自若,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两侧列有明代木雕罗汉像16尊,雕工极佳,刀法流畅,形态逼真,是我国明代木雕艺术中的珍品。中殿也是用巨石砌垒而成,顶部的藻井比东殿更加壮观。殿内供一佛,由于年久风化,面部已很难辨认。有人说是释迦牟尼佛,当地人称为“西天古佛”,故此殿亦称古佛殿。西殿又称至圣殿,年久倾斜后,经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改作卷洞式。洞的当中供奉地藏菩萨坐像,由于是铁铸,当地人称为铁佛,属地藏王菩萨道场,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庙会常兴,游人络绎不绝。据碑文记载,此像铸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三月。地藏菩萨周围是10尊木雕十殿阎君像。中殿后有3个窑洞,西殿后有两个窑洞,目前5个窑洞内仅存一尊塑像,此像从外表看是泥塑,但内里却是一尊石雕像。据当地人讲,这5个洞原是唐朝四大石窟,到建寺时方在石窟外建了无梁殿。三大佛殿外施仿木构件,殿门两侧外壁上均存有金朝精美的石刻造像。东殿左为犀牛望月,右为丹凤朝阳;中殿是两个金刚力士;西殿是两个伽蓝菩萨。这3组浮雕线条明快简洁,形象威武逼真,闪烁着我国辽金时期建筑雕刻艺术的光彩。在千佛殿里现存4通石碑,其中之一是重修香岩寺新建狐神行宫乐楼碑记。碑记上提到的“狐神行宫”有正殿和东西厢房各3间,位于香岩山南麓下,距香岩寺约百米;“乐楼”(即戏台)建在狐神行宫的前方。“狐神行宫”和“乐楼”均保存完好。明清之际,乡人又在寺院东侧增建三清殿、五龙洞、七星庙、卧云亭、关林等,或单层殿宇,或重檐楼阁,或洞窟、或庭院,形制多样,各具特色。这些建筑由西向东曲折迂回,错落有致。寺内寺外山花遍布,绿柳成荫,泉水潺潺,清雅幽静。旧志八景之一的“西岭香岩”即是指此。由此可以想象当年这座寺院的规模和盛况。可惜这群明清建筑,除五龙洞外,其余全部塌毁。香岩寺自建寺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光彩依旧。1994年后又相继修复了望月楼、会馆、五龙洞、七星庙等古建筑。1995年10月,三大佛殿殿顶也被修葺一新。1996年5月25日,香岩寺重修工程正式开工,山门、送子观音殿逐一修复。香岩寺被列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注:1994年重修,地藏王菩萨坐像被盗。1995年千佛殿木雕16罗汉被盗。1996年10尊木雕十殿阎君像被盗。

主要节日

正月初一(大年)

正月十五(花灯、架火)

端午节(端午节)

七月二十九(庙会)

八月十五(中秋节

腊八节

小年夜(小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