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蔚(1848年11月9日—1895年8月20日),原名王叔炳,字芾卿,号蒿隐、礼堂,室名写礼庼,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末历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明代王鏊第十三世孙。
王颂蔚自幼受家学熏陶,后拜入学者冯桂芬门下,与同门的叶昌炽、袁宝璜并称 “苏州三才子”。20岁时,他便协助冯桂芬编纂《苏州府志》。1880年(光绪六年),王颂蔚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历任户部候补主事、军机章京、户部湖广司郎中、御史等职。1895年8月20日,他在京城因疫病去世,享年47岁,后被追赠内阁侍读学士,葬于吴县万青圩万乐山栲栳弯。
王颂蔚在学术上精通经史、目录版本学,尤其擅长金石考证,深入研究过晁公武、陈振孙、欧阳修等学者的著作。他还是藏书家,藏有宋刻本《道德经》《文中子》《白虎通义》等典籍。此外,他曾协助常熟瞿氏校订《铁琴铜剑楼书目》,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作序。其著作包括《周礼义疏》《写礼庼杂著》《写礼庼读碑记》等。王颂蔚的座师是潘祖荫、翁同龢,学生有蔡元培等。他的妻子是王谢长达,两人育有10个孩子。
王颂蔚家族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其始祖王百三在宋室南渡时,从开封市迁居至洞庭东山。他的祖上多有知名人物,如十三世祖王鏊、十二世祖王延喆等,均为历史上有记载的文人或官员。
王颂蔚自幼受家学熏陶,后拜入学者冯桂芬门下,与同门的叶昌炽、袁宝璜并称 “苏州市三才子”。20岁时,他便协助冯桂芬编纂《苏州府志》。
1880年(光绪六年),王颂蔚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历任户部候补主事、军机章京、户部湖广司郎中、御史等职。他在任期间,主张务实学风,鼓励士人学习西方的测量、化学、光学等科技知识,且善于发现和推荐人才 —— 蔡元培当年参加科举时,因文风独特不符合常规,正是经他力荐才得以录取。
他为官清廉正直,曾弹劾安徽巡抚阿克达春贪污渎职,还主持撰写了北洋水师军舰购置中 “虚报冒领” 案件的奏稿,以敢言著称。一次担任工程监督时,厂商按惯例想送他工程款的十分之一作为好处费,被他坚决拒绝。即便座师潘祖荫、翁同龢都是朝中高官,他拜访时也只请教学问,从不为私事请托,气节备受称道。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王颂蔚忧心战局,积极向主持军机处的翁同龢进言献策。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他对此奇耻大辱悲愤交加。同年8月20日(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一),他在京城因疫病去世,享年47岁,后被追赠内阁侍读学士,葬于吴县万青圩万乐山栲栳弯。
王颂蔚在学术上精通经史、目录版本学,尤其擅长金石考证,深入研究过晁公武、陈振孙、欧阳修等学者的著作。他在方略馆任职时,发现殿版初印的《明史》是乾隆未完成的校订本,于是考订整理,删繁就简,编成《明史考证据逸》42卷,被当时学者认为考证精当。他还是藏书家,藏书处名为 “写礼庼”,藏有宋刻本《道德经》《文中子》《白虎通义》等珍贵典籍,以及数百封明代名人书信,且自编了藏书目录。此外,他曾协助常熟瞿氏校订《铁琴铜剑楼书目》,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作序,对《唐六典》的点评也颇具见解。
王颂蔚的著作包括《周礼义疏》《通德遗书所见录》《古书经眼录》《写礼庼杂著》《写礼庼读碑记》《写礼庼遗著》《写礼庼遗词》《写礼庼文集》等。
参考资料
说古道今|十全街王颂蔚家族:一门九才子,三代皆栋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5-07-12
王守武:为中国半导体奠基的“大王先生”.中国科学院.2025-07-12
核科学群英谱 | “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三强先生、何泽慧先生.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2
随机推荐
王颂蔚(1848年11月9日—1895年8月20日),原名王叔炳,字芾卿,号蒿隐、礼堂,室名写礼庼,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末历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明代王鏊第十三世孙。
王颂蔚自幼受家学熏陶,后拜入学者冯桂芬门下,与同门的叶昌炽、袁宝璜并称 “苏州三才子”。20岁时,他便协助冯桂芬编纂《苏州府志》。1880年(光绪六年),王颂蔚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历任户部候补主事、军机章京、户部湖广司郎中、御史等职。1895年8月20日,他在京城因疫病去世,享年47岁,后被追赠内阁侍读学士,葬于吴县万青圩万乐山栲栳弯。
王颂蔚在学术上精通经史、目录版本学,尤其擅长金石考证,深入研究过晁公武、陈振孙、欧阳修等学者的著作。他还是藏书家,藏有宋刻本《道德经》《文中子》《白虎通义》等典籍。此外,他曾协助常熟瞿氏校订《铁琴铜剑楼书目》,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作序。其著作包括《周礼义疏》《写礼庼杂著》《写礼庼读碑记》等。王颂蔚的座师是潘祖荫、翁同龢,学生有蔡元培等。他的妻子是王谢长达,两人育有10个孩子。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王颂蔚家族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其始祖王百三在宋室南渡时,从开封市迁居至洞庭东山。他的祖上多有知名人物,如十三世祖王鏊、十二世祖王延喆等,均为历史上有记载的文人或官员。
王颂蔚自幼受家学熏陶,后拜入学者冯桂芬门下,与同门的叶昌炽、袁宝璜并称 “苏州市三才子”。20岁时,他便协助冯桂芬编纂《苏州府志》。
仕途之路
1880年(光绪六年),王颂蔚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历任户部候补主事、军机章京、户部湖广司郎中、御史等职。他在任期间,主张务实学风,鼓励士人学习西方的测量、化学、光学等科技知识,且善于发现和推荐人才 —— 蔡元培当年参加科举时,因文风独特不符合常规,正是经他力荐才得以录取。
他为官清廉正直,曾弹劾安徽巡抚阿克达春贪污渎职,还主持撰写了北洋水师军舰购置中 “虚报冒领” 案件的奏稿,以敢言著称。一次担任工程监督时,厂商按惯例想送他工程款的十分之一作为好处费,被他坚决拒绝。即便座师潘祖荫、翁同龢都是朝中高官,他拜访时也只请教学问,从不为私事请托,气节备受称道。
人物去世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王颂蔚忧心战局,积极向主持军机处的翁同龢进言献策。1895年中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他对此奇耻大辱悲愤交加。同年8月20日(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一),他在京城因疫病去世,享年47岁,后被追赠内阁侍读学士,葬于吴县万青圩万乐山栲栳弯。
主要成就
王颂蔚在学术上精通经史、目录版本学,尤其擅长金石考证,深入研究过晁公武、陈振孙、欧阳修等学者的著作。他在方略馆任职时,发现殿版初印的《明史》是乾隆未完成的校订本,于是考订整理,删繁就简,编成《明史考证据逸》42卷,被当时学者认为考证精当。他还是藏书家,藏书处名为 “写礼庼”,藏有宋刻本《道德经》《文中子》《白虎通义》等珍贵典籍,以及数百封明代名人书信,且自编了藏书目录。此外,他曾协助常熟瞿氏校订《铁琴铜剑楼书目》,为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作序,对《唐六典》的点评也颇具见解。
主要作品
王颂蔚的著作包括《周礼义疏》《通德遗书所见录》《古书经眼录》《写礼庼杂著》《写礼庼读碑记》《写礼庼遗著》《写礼庼遗词》《写礼庼文集》等。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说古道今|十全街王颂蔚家族:一门九才子,三代皆栋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5-07-12
王守武:为中国半导体奠基的“大王先生”.中国科学院.2025-07-12
核科学群英谱 | “中国的居里夫妇” 钱三强先生、何泽慧先生.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