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百科

作者:小编
阅读:1024
文章详情
库基人

随机推荐

库基人(英文名:Kuki;别名:佐族、钦族),是东南亚民族,居住在印度与缅甸边境的米佐山区(旧称卢谢山区),20世纪70年代人口约1.2 万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人口更多的米佐人同化,接受了米佐人的习俗和语言。

早在英国人到印度东北部之前,库基人就已存在。1894年,英属缅甸(钦邦)和英属印度(曼尼普尔邦)在未经库基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们和他们的土地纳入统治。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库基人被驱逐出家园,在英属印度的东北地区四处流散。英国当局则以库基族是游牧民族,其族群有“四处流散”的民族神话为自己的殖民行为辩护。

库基人是一个涵盖多个部落的族群,最初居住在印度东北部各邦(包括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阿萨姆邦)、缅甸部分地区,以及孟加拉国的锡尔赫特县和吉大港丘陵地带。库基人居住在丛林中的小型定居点,每个定居点由各自的首领统治。首领的幼子继承父亲的财产,其他儿子则从本村获得妻子,被派出去建立自己的村庄。库基人在竹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竹林为他们提供了建筑材料和手工艺原料。他们种植水稻,种植前先焚烧丛林以开垦土地。他们猎捕野生动物,并饲养狗、猪、水牛、山羊和家禽。

命名起源

“Kuki”一词是英国人在19世纪20年代在曼尼普尔引入的。历史上,Kuki社区没有自己的独特身份;然而,战略上,他们把自己融入了曼尼普尔的土著Khonjai/Khongchai部落(Khongsai是曼尼普尔的土著居民,他们在曼尼普尔的皇家编年史《Chaitarol Kumbaba》中有所提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改变了土著Khonsai的身份,有效地将他们融入更广泛的Kuki类别,导致了原始Khongsai身份的几乎消失。

历史渊缘

库基族是跨境民族,在孟加拉国、缅甸和印度都有分布。他们在缅甸被称为佐族或钦族,而在缅甸的钦邦又被称为库基族,在印度米佐拉姆邦他们则被称为米佐人。

1894年,英属缅甸(钦邦)和英属印度(曼尼普尔邦)在未经库基族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们和他们的土地纳入统治。在库基族看来,英国划定的边界是不恰当的。曼尼普尔山区对库基族至关重要,被认为是他们的祖居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库基族就已在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的一些地区生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的历史,要远远长于曼尼普尔作为一个邦存在的时间。

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库基族被驱逐出家园,在英属印度的东北地区四处流散。英国当局则以库基族是游牧民族,其族群有“四处流散”的民族神话为自己的殖民行为辩护。

大多数梅泰人仍然相信这个神话,认为库基族是外来者,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移民。其他社群也不承认库基族对土地的所有权,这让族群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当前的冲突凸显了印度一些重要地区缺乏经济机会和资源的问题。

所处地区

曼尼普尔邦地处印度东北部,面积22327平方公里,东与缅甸为界,西、南、北分别与阿萨姆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相邻。曼尼普尔邦有286万人口,其中纳加族和库基族是该邦主要信仰基督教的族群。另一族群梅泰族(Meitei)是印度教,他们的人口占比为53%。纳加族和库基族作为“原住民”居住在山地,梅泰族人主要居住在地势平缓的山谷地区。

族群

分布

库基人是一个涵盖多个部落的族群,最初居住在印度东北部各邦(包括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和阿萨姆邦)、缅甸部分地区(原称缅甸),以及孟加拉国的锡尔赫特县和吉大港丘陵地带。

缅甸的钦族和米佐拉姆邦的米佐族是库基人的同源部落,统称为佐族(Zo people)。“库基”(Kuki)并非该族群自身创造的称谓,与之相关的部落在殖民统治下被统一称为 “库基人”,英国人还进一步将其划分为 “老库基人” 和 “新库基人”。

人口

库基人是东南亚民族,居住在印度与缅甸边境的米佐山区(旧称卢谢山区),20世纪70年代人口约1.2 万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人口更多的米佐人同化,接受了米佐人的习俗和语言。

政治统治

枪支管理

1931年8月18日的第11号命令:哈维上尉的指令指出:“鉴于库基人对那加人存在‘野蛮天性’,不得向其发放火器。” 这一限制既反映了殖民当局遏制部落间敌对行为的企图,也凸显了库基人与那加族群之间的历史仇怨。通过控制库基人的武器获取渠道,殖民政府一方面维持了秩序,另一方面则利用族群矛盾谋取政治利益。

经济整合与治理

1933年9月9日,殖民当局推行财政政策,规定凡拥有20 户家庭的库基村庄需每年缴纳6印度卢比的房屋税。此举体现了殖民政府对库基定居点实施经济整合与治理的策略,既强化了库基人的从属地位,也进一步将殖民权威制度化。

法律层面归类为 “外来者”(T.A. 夏普命令)

一项重要命令宣称:“曼尼普尔那加地区的库基人属于外来者和难民”,正式将其归类为 “外来群体”。这一宣示加剧了社会政治动态 —— 在那加人主导的区域内,库基人被定性为 “移民”,进而引发了复杂的族群关系问题。

制度化的从属关系(第2号常规命令)

1941年7月23日该指令规定:“库基人若需定居,须事先获得那加村庄首领的许可,并向那加首领缴纳房屋税。” 通过强制库基人依附于那加权威,殖民政府将社会等级制度制度化,进一步激化了族群间的矛盾。

社会

生活经济

库基人居住在丛林中的小型定居点,每个定居点由各自的首领统治。首领的幼子继承父亲的财产,其他儿子则从本村获得妻子,被派出去建立自己的村庄。库基人在竹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竹林为他们提供了建筑材料和手工艺原料。他们种植水稻,种植前先焚烧丛林以开垦土地。他们猎捕野生动物,并饲养狗、猪、水牛、山羊和家禽。

文化社区

库基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 “索姆”(Sawm)和 “劳姆”(Lawm)等制度在其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索姆” 是男性社区中心,男孩在长者的指导下学习;“劳姆” 则是青年俱乐部,负责组织社会活动并培养实用技能。

身份争议

独立后的身份危机:被认定为 “库基难民”

印度独立后,库基族群面临严重的身份危机。在那加族领袖R. Suisa的呼吁下,印度政府将库基人认定为 “难民”。根据印度财政部通过内政部发布的P3/9/66号备忘录(有记录可查),相关救济资金通过曼尼普尔邦政府发放。这一 “难民身份” 的认定引发了关于 “归属感” 与 “排斥” 的复杂争议,进一步加剧了其社会政治身份的复杂性。

1987年4月28日,曼尼普尔库基部落身份认定委员会(主席 Haokhothang Baite、秘书 Yamthang Haokip)向时任总理拉吉夫·甘地提交备忘录(有记录可查),请求将库基部落列入印度宪法规定的 “表列部落”(Scheduled Tribes)名单。这一行动标志着库基人政治动员的关键节点,彰显了其追求宪法认可与社会政治权利的诉求。

政治策略行动

1968年6月6日,曼尼普尔时任副专员S.C. Vaish 在致 R.K. Birendra Singh(乌克鲁尔分区官员)和S. Sarat Singh(滕努帕尔分区官员)的函件中,首次在曼尼普尔行政记录中正式提及库基族群(有记录可查)。函件要求 “加快关于缅甸库基难民定居情况的报告”,这一文件正式将库基人认定为来自缅甸的难民,为其在曼尼普尔的定居与融合奠定了基础。

1973年,曼尼普尔缅甸库基难民协会(BKRA)主席Henkhoshi Haokip与秘书Shochung Haokip向印度联邦内政部长提交陈情书(有记录可查),寻求财政援助。这一有组织的政治诉求标志着库基人开始系统性争取国家支持与社会政治融合。

扩展主义

库基族群的扩张主义政策及其向较小土著部落强行灌输自身文化身份的企图,引发了激烈抵抗。1997年,曼尼普尔土著佐族(Zo)分支之一的派特族(Paite)认为此举威胁其文化自主性,导致库基族与派特族爆发了曼尼普尔最暴力的族群内部冲突之一。冲突导致50多个村庄被毁、1.3万人流离失所、352人伤亡,暴露了根深蒂固的族群矛盾。

后来,库基族与派特族最终签署和平条约,强调对彼此身份的相互尊重。条约关键条款规定:“所有佐族与库基人应相互尊重“库基”与“佐米”(Zomi)的称谓。任何个人或群体均有权自由选择自我认同的名称,“库基”与“佐米”这两个术语不得在任何时候违背他人意愿强加于任何个人或群体。

相关事件

年库基人起义

库基人对英国霸权的首次抵抗是 1917-1919年的库基起义,起义后其领土被英国征服,并划分为英属印度与英属缅甸管辖。直至1919年战败前,库基人一直是由部落首领统治的独立族群。

参考资料

Kuki.britannica.2025-05-18

印观察|“令印度蒙羞”的暴力冲突:谁种的因,谁催出的果?.澎湃新闻.2025-05-18

who-are-kukis.vajiramandravi.2025-05-18

面纱背后:Kuki的争议性身份与持续的冲突 (第一部分).ukhrultimes.202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