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仁,男,1957年12月出生,学士、研究员,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现就职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担任“耕作与栽培”学科专家及“耕作”研究室主任。
1980年毕业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原吉林省农业学校),同年分配到四平市农业科学院工作。
1982—1987年在吉林农业大学在职学习。(本科毕业)
1998年调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耕作与栽培”学科专家,“耕作”研究室主任。
“八五”完成了“玉蜀黍属氮磷肥适宜比例及其肥效的研究”和“玉米测土施肥参数”研究等课题;“九五”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公主岭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科技计划项目“吉林中部农区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五”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东北平原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示范”,“玉米耕作新技术转化及配套农机设备中试”,“旱作节水新型深松旋耕碎茬通用机的改进与示范”,“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和公主岭市玉米综合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农业跨跃计划项目“高淀粉玉米新品种与高产配套技术集成示范专题”;“十一五”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玉米少免耕技术研究和保护性耕作条件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专题”、“玉米粮丰工程专题—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循环农业专题—玉蜀黍属直接利用研究;主持省科技基金项目“吉林省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曾任四平市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省农科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为《吉林农业科学》杂志编委,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首席专家(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特聘),“中国耕作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吉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累计主持完成科研课题50余项。 “八五—九五”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十五—十一五”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6项,曾在《玉米科学》和《吉林农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等学术论文56篇。
随机推荐
刘武仁,男,1957年12月出生,学士、研究员,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现就职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担任“耕作与栽培”学科专家及“耕作”研究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80年毕业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原吉林省农业学校),同年分配到四平市农业科学院工作。
1982—1987年在吉林农业大学在职学习。(本科毕业)
1998年调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耕作与栽培”学科专家,“耕作”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
“八五”完成了“玉蜀黍属氮磷肥适宜比例及其肥效的研究”和“玉米测土施肥参数”研究等课题;“九五”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公主岭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科技计划项目“吉林中部农区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五”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东北平原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示范”,“玉米耕作新技术转化及配套农机设备中试”,“旱作节水新型深松旋耕碎茬通用机的改进与示范”,“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和公主岭市玉米综合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农业跨跃计划项目“高淀粉玉米新品种与高产配套技术集成示范专题”;“十一五”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玉米少免耕技术研究和保护性耕作条件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专题”、“玉米粮丰工程专题—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循环农业专题—玉蜀黍属直接利用研究;主持省科技基金项目“吉林省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社会兼职
曾任四平市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省农科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为《吉林农业科学》杂志编委,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首席专家(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特聘),“中国耕作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吉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研究成果
累计主持完成科研课题50余项。 “八五—九五”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十五—十一五”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6项,曾在《玉米科学》和《吉林农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等学术论文56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