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报(外文名:Правда)是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创办的报纸。它是世界第一份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该报纸版面分8个基本栏,用空白代替栏线。标题字体与字号变化多,通常各有六、七种。标题多数为宝塔式和倒金字塔式。图片照片大而多,无漫画,有《国际简讯》《读者来信》等小刊头,图案较简单。
1912年5月5日起,《真理报》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出版。《真理报》创办之初,时常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曾多次被查封,不得不经常变换名称出版。1913年,该报纸先后改称《工人真理报》(Рабочая правда)、《北方真理报》(Северная правда)、《劳动真理报》(Правда Труда),1914年,其又相继改称《无产阶级真理报》(Пролетарская правда)、《真理之路报》(Путь правды)、《工人日报》(Рабочий)、《劳动的真理报》(Трудовая правда)等。1914年7月8日,沙皇政府下令禁止《真理报》出版。1917年二月革命后,《真理报》于3月18日复刊,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和圣彼得堡委员会的机关报。但不久编辑部又遭捣毁与迫害,直到十月革命后,《真理报》恢复了原名,继续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出版。1918年3月16日起,《真理报》作为俄国共产党(布)中央的机关报改在莫斯科出版。《真理报》在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下令关闭,但同名的报纸不久就开始发行。
《真理报》的社论不仅发给苏联每家报纸,而且发到莫斯科电台,由那里向俄国国外广播。还时常被各国重要报纸转载,世界上有153个国家订阅该报,有10个国家将该报译成本国文字发行,因而有“报纸的报纸”之称,被认为是苏联的喉舌。
1910年12月,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创办公开报纸《明星报》,至1912年5月停刊,起初每周一期,后改为每周二至三期。同时在莫斯科出版《思想》杂志。列宁在俄国国外关怀这两份报刊筹备时提过意见。《明星报》编辑部成员有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护党派,初期态度暧昧,与工人联系少。列宁不断批评指导,1911年6月该报因拨款问题中断4个月,后经列宁整顿复刊,成为布尔什维克机关报,反映重大问题,加强与工人联系,工人热情支持,发行最高达五六万份。马克西姆·高尔基自始至终支持、帮助《明星报》,受到列宁的赞扬。1912年4月,约瑟夫·斯大林参加了《明星报》的工作,并报道了“连纳惨案”(金矿工人罢工,残遭枪杀)。《明星报》为以后《真理报》的出版作了各方面的准备。它曾在报上宣传创办公开的工人日报的必要,认为这乃是当前工人运动最迫切的问题。随后,《明星报》被查封,由《涅瓦明星报》代替。
1912年是俄国工人运动具有历史性转变的一年。斗争需要俄国内有一份更有影响的日报,以团结教育广大工人,把各种合法组织都夺取到布尔什维克手中,准备对反动统治进行新的冲击。在布拉格会议期间,列宁曾召集代表的特别会议,周详地研讨了关于出版工人日报的问题。约瑟夫·斯大林领导的巴库委员会就提出,根据当时斗争形势,一是应把党的领导中心移到俄罗斯国内来,二是创办由领导中心编辑的、在俄国国内出版的、和各地保持密切联系的全国性指导报纸。1912年5月5日,各种条件成熟,布尔什维克的合法日报《真理报》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创刊。斯大林参加了第一号的编辑工作。1912年12月末,斯大林前往克拉科夫去见列宁,以便参加中央和党的工作者的联席会议。会议之后列宁与斯大林共同制订了改进《真理报》编辑部工作的方针。
1913年2月下旬,约瑟夫·斯大林回到彼得堡。他和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共同执行列宁关于《真理报》的指示,更加广泛地吸收先进工人来参加报纸工作,并注意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引导工人注意斗争策略。当1914年春天,彼得堡许多厂主实行大规模歇业抵制,致使工人不宜于实行群众罢工的时候,真理报》就号召工人采取其他斗争方式例如在工厂中召集群众大会,在街道上举行示威。当时在报纸上不能公开写明这点。但觉悟的工人能理解这种号召,因为他们读到了列宁用《论工人运动方式》这一通常题目所写的一篇论文,说目前必须用工人运动的更高方式来代替罢工,这意思就是号召工人举行群众大会和游行示威。
由于《真理报》通俗地深入地宣传党的政策,到1914年夏天,俄罗斯积极工人已有4/5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党,拥护“真理报派"策略的了。1914年捐款援助工人报纸的7000个工人团体中,有5600个捐助布尔什维克刊物,而捐助孟什维克刊物的却只有1400个团体。但孟什维克在自由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有很多“富足的朋友”,他们供给了孟什维克报纸所需要的大部分经费。当时布尔什维克被称为“真理报纸”。随着《真理报》成长起来的有一整代革命无产阶级,这一代人后来便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真理报》受到数万以至数十万工人的拥护。在革命高涨年代(1912-1914年)奠定了布尔什维克党坚固的群众基础,沙皇政府在帝国主义大战时期所采取的一切压迫手段都没能把这一基础摧毁。1913年2月23日,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在加拉施尼可夫交易所会场举行晚间演奏会,为《真理报》募捐。来观看这次演奏会的多数是工人,他们以捐助的资金来支持自己的报纸。
1913年11月16日,布尔什维克通过《真理报》发动了彼得堡10万工人的抗议罢工。奥布哈夫工厂工人的罢工一直坚持到1914年1月。1914年5月巴库石油工人又开始总罢工,至7月俄罗斯无产阶级的罢工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7月5日,《真理报》号召“俄国无产阶级大军应当积极地准备新的、严重的斗争”。
正是因为《真理报》办出了工人报纸的特色,它受到了孟什维克的攻击和沙皇政府的迫害。沙皇政府的书报检查机构,起初想以大宗罚款和没收报纸等手段来扼杀《真理报》。自1912年5月5日创刊之日到1913年7月,该报共有41期被当局没收,被罚款21次,编辑被监禁共达103个月。尽管如此,沙皇政府仍未能窒息《真理报》的声音。沙俄内政部借口该报“挑起阶级仇恨,旨在推翻社会制度”,于1913年7月18日强迫圣彼得堡法庭将《真理报》查封。《真理报》被查封后,布尔什维克党又以新的策略对付俄罗斯帝国的挑战:改变名称,继续出版报纸、1913年7月26日《真理报》被关闭后一个多星期,该报就以《工人真理报》的名称问世,共出了17期,其中有13期被没收、两期被罚款,8月14日最后被查封。此后,又以《北方理报》《劳动真理报》《拥护真理报》《无产阶级真理报》《真理之路报》《劳动真理报》的名称继续出版发行。1914年7月21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周,《真理报》被沙皇政府彻底查封,印刷厂被捣毁。
《真理报》被迫停刊两年多以后,到1917年初,俄国革命运动又日趋高涨。圣彼得堡、巴库、莫斯科的工人相继举行罢工,随后又爆发了“二月革命”。统治俄罗斯300余年之久的罗曼诺夫沙皇专制王朝终于覆灭。3月18日(沙皇被推翻的第五天),《真理报》作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正式机关报在彼得堡恢复出版。《真理报》的复刊受到广大工人的欢迎。一周后,约瑟夫·斯大林从西伯利亚地区流放地归来也参加了编辑部的领导工作,原在俄国国外的列宁,不仅写信祝贺,而且在3月21日、22日《真理报》上发表了《远方来信》,号召党的领导人都要利用《真理报》来指导革命。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随后,在《真理报》复刊后的第26期上,发表了列宁著名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论文。
1917年11月7日,《工人之路报》刊登了社论“我们需要什么?”以及“一切政权归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等口号。11月8日,是《工人之路报》的最后一期,向全世界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刊登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资产阶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已被推翻,一切政权已归苏维埃。11月9日,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三天,党中央机关报恢复使用原名《真理报》。该期《真理报》上端刊登着以下口号:“苏维埃革命政府皇帝!”“工人、士兵和农民们!万众一心拥护这个人民政权!”著名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都在该报上全文发表。1918年3月,《真理报》编辑部随着苏维埃国家迁都而迁往莫斯科,并同莫斯科市委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合并。自此,《真理报》作为苏联党中央机关报在莫斯科出版至苏联解体。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经过苏联几代领导人,特别是列宁、约瑟夫·斯大林的身体力行,苏联新闻体制及政策已逐渐形成、巩固和完善。1929年,斯大林曾明确指示,《真理报》有审查监督其他报纸的义务,他指示《真理报开始“对报纸进行”经常的“审查”,审查整个苏联报纸的工作,根据的原则是:“无产阶级的报纸必须无情地和始终不懈地为党的路线而斗争”。实际上,《真理报》开始监视苏联的其他报纸。这样,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层层监控、严密有序的金字塔报业体系,而《真理报》享有党所赋予的特权,雄踞塔尖,成了苏联新闻理论最忠实的实践者和领导者。
从1928年至1955年,《真理报》的主要任务是:(一)宣传和解释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动员群众参加经济建设,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与资产阶级思想残余作斗争,进一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二)揭露托洛茨基--布哈林一李可夫反党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阴谋破坏,反抗法西斯主义侵略,巩固国防,为捍卫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而斗争。
1929年,《真理报》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的报道。首先,于1月20日发表了列宁在1917年写的《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作为指导思想接着于3月25日刊出了圣彼得堡红色维堡工厂开展竞赛的倡议书,之后又发表了卡麦造纸厂、夏西联合厂等一系列响应号召的运动。1935年,铁路工人斯达汉诺夫改进了劳动组织,使煤的产量提高了9到10倍。《真理报》对此作了宣传。此后“斯达汉诺夫运动”--生产技术革命运动即在各地普遍开展起来。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主义德国背信弃义,对苏不宣而战,苏联人民进入了苏德战争时期。“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成了《真理报》这一时期的庄严口号。此后,它即以大量篇幅介绍苏联军队和游击队的战绩,不断地揭露敌人的残暴及其欺骗宣传,并积极动员全体苏维埃人民投入到反对阿道夫·希特勒侵略军的战斗中。
《真理报》在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下令关闭,但同名的报纸不久就开始发行。原《真理报》的大部分职员于1999年加入了新创建的网络媒体“真理报在线”。“真理报在线”目前是访问人数最多的俄罗斯新闻站点,它与俄罗斯国内正在发行的《真理报》没有任何关系。俄罗斯国内还有《共青团真理报》等多份同名的报纸一直在发行。
《真理报》是一个旨在适应革命形势发展,能供最广大工人阅读的,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公开性的政治日报。
《真理报》的开张与《人民日报》相比,横向多3厘米,竖向多4.5厘米。版面分8个基本栏,用空白代替栏线。间距离比《人民日报》多1毫米。有二作一的长栏,也有三分二的破栏,不一定用来显示重要,有时也起美化版面的作用。正文主要以基本栏为单位排列,有围框造成的断栏。
标题字体与字号变化多,通常各有六、七种。标题字大的相当于两个大号字的厚度,小的如同三号字。标题通常自上而下缩小,也有例外。
标题的宽度从3栏到6栏以至通栏(如苏共中央全会公报的标题),以四、五栏居多。标题多数是一行主题,引题和副题用得很少。标题的词与词之间有明显的间隔,上下左右也有一定数量的空白,因而显得宽松、醒目。
标题多数为宝塔式和倒金字塔式,也有少量并列式;无梯形题。标题不加装饰。但内页有些标题加线或围框。碰题不多,有碰题处用线条隔开。
正文的字母只有新五号字的四分之一。字的变化多,有大小、粗细和正斜6种。重要文章排粗体,照片说明则用小字的多,提要或开头一段通常排斜体。正文呈正方形或长方形,除了与照片组合的部分,无不规则的多边形。
图片照片大而多,无漫画,有《国际简讯》《读者来信》等小刊头,图案较简单。内页有漫画,并不引人注目。线条以中粗线为主,也有一些细线和文武线,曲线用得很少内页黑粗线较多,围框每天至少三个,多则五六个,有时围框之中有围框,整个版面几乎是用围框组合起来的。许多围框接近或超过版面的三分之一,有时一至六栏自上而下全部围框,占据大半个版面。
为了密切联系群众,每期《真理报》上都刊载工人写的通讯和消息。这些报道记述了工人们遭受残酷剥削的种种事实。这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所作的一针见血的尖刻的揭露。在《真理报》所载的报道中,往往传出忍饥挨饿的失业工人因根本无法找到工作而自杀的消息。报纸还用充分的篇幅报道工人的罢工和游行。凡遇有大规模的长期罢工发生时,《真理报》便在一些企业和工业部门的工人中募捐援助罢工工友。募得的罢工基金多达数万俄罗斯卢布,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因为当时大多数工人每天只能领七八十个戈比的工资。这种办法在工人群众中培养了无产阶级的团结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全体工人利益的一致。
每逢发生政治事件,每逢获得胜利或遭受失败时,《真理报》上往往登载工人的来信、贺词或抗议书。《真理报》在自己的论文中,根据布尔什维克党的立场指明工人运动的任务。然而当时公开发行的报纸是不能直接号召推翻沙皇制度的,必须用暗示的方法,但觉悟的工人很能理解这种暗示,他们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口号是推翻沙皇制度,成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8小时工作制。《真理报》在约瑟夫·斯大林领导下,成了指导工人运动、准备革命的有组织的核心。
《真理报》有个庞大的工人通讯网。它在一年内就刊载了1.1万多份工人的稿件。但报纸与工人的联系并不限于写信和通讯。每天都有很多工人从企业中跑到编辑部来访问。党内的组织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真理报》编辑部里面。地方党支部代表,常在这里同领导机关接头。各地党组织的消息往往由这里接收。圣彼得堡党委会和党中央委员会的指令往往从这里转达。
《真理报》共设有22个部,包括党的生活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传部、工业经济部、农业部、科学部、学校部、文化与生活部、竞赛与先进经验部、军事部、读者来信部(人数最多的一个部)、国际部(5个)等。每天上午11点钟,由总编辑召集编委会,参加者还有两名副主编(其中之一负责国际部)、各部主任、编辑部主任及秘书处负责人。会上除简单地回顾前一天出版情况外,主要用来布置、讨论当天各版的安排。会后,各部分头落实,至晚18点开印。印刷第一批报纸的同时,用传真电报机把版面传送到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并在那里印刷,从而保证在这辽阔的国土上,能在同一天发行《真理报》。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了250多篇指导党的工作和阐明党的政治路线的文章;十月革命后,直接领导了该报的工作。从而使其成为联系与教育团结广大群众,使党获得巩固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有力思想武器。
《真理报》因代表人民利益迅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工人与该报联系密切。工人寄给《真理报》的书信和贺词充满热爱,认定其为自己的报纸,对它信任并听从其声音。《真理报》出版后在工人中辗转传阅,每份报纸使几十人受益,起到培养工人阶级觉悟、教导组织工人及号召斗争的作用。
《真理报》的社论不仅发给苏联每家报纸,而且发到莫斯科电台,由那里向俄罗斯国外广播。还时常被各国重要报纸转载,世界上有153个国家订阅该报,有10个国家将该报译成本国文字发行,因而有“报纸的报纸”之称,被认为是苏联公众的和国际的喉舌。
《真理报》的创刊号社论《我们的目的》是由约瑟夫·斯大林执笔撰写的。这篇文章确定了该报的战斗任务,即向工人运动的敌人宣战,对他们进行不调和的斗争。斯大林说工人阶级斗争的统一,便是使无产阶级已经展开的战斗获得成功的保证。《真理报》在巩固党的组织方面,在建立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方面,在争取广大群众拥护布尔什维克主义方面都曾起了很大的作用。列宁和斯大林借助《真理报》在思想上锻炼了布尔什维克鮒難组织,对取消派、托洛基之流的政策进行了斗争,揭露了沙皇政府反人民的政策。
1918年9月20日,列宁发表在《真理报》上的重要文章—《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文章阐述了在无产阶级已经夺取政权之后,党的报纸以至党的整个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适应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的转变的新情况,改变在武装夺取政权阶段的“老一套的政治鼓动”,而应当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新生活建设方面”,“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列宁指出,“我们的报纸的风格还没有改变得适合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要求”,“我们很少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却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列宁特别指出在过渡阶段,“最需要注意、宜扬和社会批评,最需要指责坏人坏事,号召向好人好事学习。”“少来一些政治宣褒。少发一些知识分子议论。多接近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建设新事物。多检查新事物合多少共产主义成分。”列宁的这些论述所提出的原则,不仅适应于无产阶级的报纸工作,而且适应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思想政治工作。
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毛泽东和约瑟夫·斯大林共同见证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毛泽东评价:“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的中苏条约,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次日,《真理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大事,并刊登了签字仪式的现场照片。
2025年5月7日至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苏德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为迎接习近平这次到访,俄方在国礼上颇费了一番心思。礼物由弗拉基米尔·普京亲手挑选,是一张出版于1950年2月15日的《真理报》。
研究蘇共歷史的重要史料 ——《真理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5-05-15
俄罗斯《真理报》的百年中国报道.今日头条.2023-12-24
学习·故事丨一张见证中俄友谊的报纸.人民网.2025-05-15
随机推荐
真理报(外文名:Правда)是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创办的报纸。它是世界第一份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该报纸版面分8个基本栏,用空白代替栏线。标题字体与字号变化多,通常各有六、七种。标题多数为宝塔式和倒金字塔式。图片照片大而多,无漫画,有《国际简讯》《读者来信》等小刊头,图案较简单。
1912年5月5日起,《真理报》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出版。《真理报》创办之初,时常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曾多次被查封,不得不经常变换名称出版。1913年,该报纸先后改称《工人真理报》(Рабочая правда)、《北方真理报》(Северная правда)、《劳动真理报》(Правда Труда),1914年,其又相继改称《无产阶级真理报》(Пролетарская правда)、《真理之路报》(Путь правды)、《工人日报》(Рабочий)、《劳动的真理报》(Трудовая правда)等。1914年7月8日,沙皇政府下令禁止《真理报》出版。1917年二月革命后,《真理报》于3月18日复刊,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和圣彼得堡委员会的机关报。但不久编辑部又遭捣毁与迫害,直到十月革命后,《真理报》恢复了原名,继续作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出版。1918年3月16日起,《真理报》作为俄国共产党(布)中央的机关报改在莫斯科出版。《真理报》在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下令关闭,但同名的报纸不久就开始发行。
《真理报》的社论不仅发给苏联每家报纸,而且发到莫斯科电台,由那里向俄国国外广播。还时常被各国重要报纸转载,世界上有153个国家订阅该报,有10个国家将该报译成本国文字发行,因而有“报纸的报纸”之称,被认为是苏联的喉舌。
发展历程
背景
1910年12月,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创办公开报纸《明星报》,至1912年5月停刊,起初每周一期,后改为每周二至三期。同时在莫斯科出版《思想》杂志。列宁在俄国国外关怀这两份报刊筹备时提过意见。《明星报》编辑部成员有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护党派,初期态度暧昧,与工人联系少。列宁不断批评指导,1911年6月该报因拨款问题中断4个月,后经列宁整顿复刊,成为布尔什维克机关报,反映重大问题,加强与工人联系,工人热情支持,发行最高达五六万份。马克西姆·高尔基自始至终支持、帮助《明星报》,受到列宁的赞扬。1912年4月,约瑟夫·斯大林参加了《明星报》的工作,并报道了“连纳惨案”(金矿工人罢工,残遭枪杀)。《明星报》为以后《真理报》的出版作了各方面的准备。它曾在报上宣传创办公开的工人日报的必要,认为这乃是当前工人运动最迫切的问题。随后,《明星报》被查封,由《涅瓦明星报》代替。
创办
1912年是俄国工人运动具有历史性转变的一年。斗争需要俄国内有一份更有影响的日报,以团结教育广大工人,把各种合法组织都夺取到布尔什维克手中,准备对反动统治进行新的冲击。在布拉格会议期间,列宁曾召集代表的特别会议,周详地研讨了关于出版工人日报的问题。约瑟夫·斯大林领导的巴库委员会就提出,根据当时斗争形势,一是应把党的领导中心移到俄罗斯国内来,二是创办由领导中心编辑的、在俄国国内出版的、和各地保持密切联系的全国性指导报纸。1912年5月5日,各种条件成熟,布尔什维克的合法日报《真理报》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创刊。斯大林参加了第一号的编辑工作。1912年12月末,斯大林前往克拉科夫去见列宁,以便参加中央和党的工作者的联席会议。会议之后列宁与斯大林共同制订了改进《真理报》编辑部工作的方针。
1913年2月下旬,约瑟夫·斯大林回到彼得堡。他和雅科夫·斯维尔德洛夫共同执行列宁关于《真理报》的指示,更加广泛地吸收先进工人来参加报纸工作,并注意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引导工人注意斗争策略。当1914年春天,彼得堡许多厂主实行大规模歇业抵制,致使工人不宜于实行群众罢工的时候,真理报》就号召工人采取其他斗争方式例如在工厂中召集群众大会,在街道上举行示威。当时在报纸上不能公开写明这点。但觉悟的工人能理解这种号召,因为他们读到了列宁用《论工人运动方式》这一通常题目所写的一篇论文,说目前必须用工人运动的更高方式来代替罢工,这意思就是号召工人举行群众大会和游行示威。
由于《真理报》通俗地深入地宣传党的政策,到1914年夏天,俄罗斯积极工人已有4/5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党,拥护“真理报派"策略的了。1914年捐款援助工人报纸的7000个工人团体中,有5600个捐助布尔什维克刊物,而捐助孟什维克刊物的却只有1400个团体。但孟什维克在自由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有很多“富足的朋友”,他们供给了孟什维克报纸所需要的大部分经费。当时布尔什维克被称为“真理报纸”。随着《真理报》成长起来的有一整代革命无产阶级,这一代人后来便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真理报》受到数万以至数十万工人的拥护。在革命高涨年代(1912-1914年)奠定了布尔什维克党坚固的群众基础,沙皇政府在帝国主义大战时期所采取的一切压迫手段都没能把这一基础摧毁。1913年2月23日,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在加拉施尼可夫交易所会场举行晚间演奏会,为《真理报》募捐。来观看这次演奏会的多数是工人,他们以捐助的资金来支持自己的报纸。
1913年11月16日,布尔什维克通过《真理报》发动了彼得堡10万工人的抗议罢工。奥布哈夫工厂工人的罢工一直坚持到1914年1月。1914年5月巴库石油工人又开始总罢工,至7月俄罗斯无产阶级的罢工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7月5日,《真理报》号召“俄国无产阶级大军应当积极地准备新的、严重的斗争”。
封号
正是因为《真理报》办出了工人报纸的特色,它受到了孟什维克的攻击和沙皇政府的迫害。沙皇政府的书报检查机构,起初想以大宗罚款和没收报纸等手段来扼杀《真理报》。自1912年5月5日创刊之日到1913年7月,该报共有41期被当局没收,被罚款21次,编辑被监禁共达103个月。尽管如此,沙皇政府仍未能窒息《真理报》的声音。沙俄内政部借口该报“挑起阶级仇恨,旨在推翻社会制度”,于1913年7月18日强迫圣彼得堡法庭将《真理报》查封。《真理报》被查封后,布尔什维克党又以新的策略对付俄罗斯帝国的挑战:改变名称,继续出版报纸、1913年7月26日《真理报》被关闭后一个多星期,该报就以《工人真理报》的名称问世,共出了17期,其中有13期被没收、两期被罚款,8月14日最后被查封。此后,又以《北方理报》《劳动真理报》《拥护真理报》《无产阶级真理报》《真理之路报》《劳动真理报》的名称继续出版发行。1914年7月21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周,《真理报》被沙皇政府彻底查封,印刷厂被捣毁。
复刊
《真理报》被迫停刊两年多以后,到1917年初,俄国革命运动又日趋高涨。圣彼得堡、巴库、莫斯科的工人相继举行罢工,随后又爆发了“二月革命”。统治俄罗斯300余年之久的罗曼诺夫沙皇专制王朝终于覆灭。3月18日(沙皇被推翻的第五天),《真理报》作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正式机关报在彼得堡恢复出版。《真理报》的复刊受到广大工人的欢迎。一周后,约瑟夫·斯大林从西伯利亚地区流放地归来也参加了编辑部的领导工作,原在俄国国外的列宁,不仅写信祝贺,而且在3月21日、22日《真理报》上发表了《远方来信》,号召党的领导人都要利用《真理报》来指导革命。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随后,在《真理报》复刊后的第26期上,发表了列宁著名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论文。
1917年11月7日,《工人之路报》刊登了社论“我们需要什么?”以及“一切政权归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等口号。11月8日,是《工人之路报》的最后一期,向全世界报道了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刊登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资产阶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已被推翻,一切政权已归苏维埃。11月9日,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三天,党中央机关报恢复使用原名《真理报》。该期《真理报》上端刊登着以下口号:“苏维埃革命政府皇帝!”“工人、士兵和农民们!万众一心拥护这个人民政权!”著名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都在该报上全文发表。1918年3月,《真理报》编辑部随着苏维埃国家迁都而迁往莫斯科,并同莫斯科市委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合并。自此,《真理报》作为苏联党中央机关报在莫斯科出版至苏联解体。
繁盛时期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经过苏联几代领导人,特别是列宁、约瑟夫·斯大林的身体力行,苏联新闻体制及政策已逐渐形成、巩固和完善。1929年,斯大林曾明确指示,《真理报》有审查监督其他报纸的义务,他指示《真理报开始“对报纸进行”经常的“审查”,审查整个苏联报纸的工作,根据的原则是:“无产阶级的报纸必须无情地和始终不懈地为党的路线而斗争”。实际上,《真理报》开始监视苏联的其他报纸。这样,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层层监控、严密有序的金字塔报业体系,而《真理报》享有党所赋予的特权,雄踞塔尖,成了苏联新闻理论最忠实的实践者和领导者。
从1928年至1955年,《真理报》的主要任务是:(一)宣传和解释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动员群众参加经济建设,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与资产阶级思想残余作斗争,进一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二)揭露托洛茨基--布哈林一李可夫反党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阴谋破坏,反抗法西斯主义侵略,巩固国防,为捍卫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而斗争。
1929年,《真理报》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劳动竞赛的报道。首先,于1月20日发表了列宁在1917年写的《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作为指导思想接着于3月25日刊出了圣彼得堡红色维堡工厂开展竞赛的倡议书,之后又发表了卡麦造纸厂、夏西联合厂等一系列响应号召的运动。1935年,铁路工人斯达汉诺夫改进了劳动组织,使煤的产量提高了9到10倍。《真理报》对此作了宣传。此后“斯达汉诺夫运动”--生产技术革命运动即在各地普遍开展起来。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主义德国背信弃义,对苏不宣而战,苏联人民进入了苏德战争时期。“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成了《真理报》这一时期的庄严口号。此后,它即以大量篇幅介绍苏联军队和游击队的战绩,不断地揭露敌人的残暴及其欺骗宣传,并积极动员全体苏维埃人民投入到反对阿道夫·希特勒侵略军的战斗中。
《真理报》在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下令关闭,但同名的报纸不久就开始发行。原《真理报》的大部分职员于1999年加入了新创建的网络媒体“真理报在线”。“真理报在线”目前是访问人数最多的俄罗斯新闻站点,它与俄罗斯国内正在发行的《真理报》没有任何关系。俄罗斯国内还有《共青团真理报》等多份同名的报纸一直在发行。
内容定位
定位
《真理报》是一个旨在适应革命形势发展,能供最广大工人阅读的,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公开性的政治日报。
板式设计
开张与栏
《真理报》的开张与《人民日报》相比,横向多3厘米,竖向多4.5厘米。版面分8个基本栏,用空白代替栏线。间距离比《人民日报》多1毫米。有二作一的长栏,也有三分二的破栏,不一定用来显示重要,有时也起美化版面的作用。正文主要以基本栏为单位排列,有围框造成的断栏。
标题与正文
标题字体与字号变化多,通常各有六、七种。标题字大的相当于两个大号字的厚度,小的如同三号字。标题通常自上而下缩小,也有例外。
标题的宽度从3栏到6栏以至通栏(如苏共中央全会公报的标题),以四、五栏居多。标题多数是一行主题,引题和副题用得很少。标题的词与词之间有明显的间隔,上下左右也有一定数量的空白,因而显得宽松、醒目。
标题多数为宝塔式和倒金字塔式,也有少量并列式;无梯形题。标题不加装饰。但内页有些标题加线或围框。碰题不多,有碰题处用线条隔开。
正文的字母只有新五号字的四分之一。字的变化多,有大小、粗细和正斜6种。重要文章排粗体,照片说明则用小字的多,提要或开头一段通常排斜体。正文呈正方形或长方形,除了与照片组合的部分,无不规则的多边形。
图片与线条
图片照片大而多,无漫画,有《国际简讯》《读者来信》等小刊头,图案较简单。内页有漫画,并不引人注目。线条以中粗线为主,也有一些细线和文武线,曲线用得很少内页黑粗线较多,围框每天至少三个,多则五六个,有时围框之中有围框,整个版面几乎是用围框组合起来的。许多围框接近或超过版面的三分之一,有时一至六栏自上而下全部围框,占据大半个版面。
内容特色
为了密切联系群众,每期《真理报》上都刊载工人写的通讯和消息。这些报道记述了工人们遭受残酷剥削的种种事实。这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所作的一针见血的尖刻的揭露。在《真理报》所载的报道中,往往传出忍饥挨饿的失业工人因根本无法找到工作而自杀的消息。报纸还用充分的篇幅报道工人的罢工和游行。凡遇有大规模的长期罢工发生时,《真理报》便在一些企业和工业部门的工人中募捐援助罢工工友。募得的罢工基金多达数万俄罗斯卢布,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因为当时大多数工人每天只能领七八十个戈比的工资。这种办法在工人群众中培养了无产阶级的团结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全体工人利益的一致。
每逢发生政治事件,每逢获得胜利或遭受失败时,《真理报》上往往登载工人的来信、贺词或抗议书。《真理报》在自己的论文中,根据布尔什维克党的立场指明工人运动的任务。然而当时公开发行的报纸是不能直接号召推翻沙皇制度的,必须用暗示的方法,但觉悟的工人很能理解这种暗示,他们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口号是推翻沙皇制度,成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8小时工作制。《真理报》在约瑟夫·斯大林领导下,成了指导工人运动、准备革命的有组织的核心。
《真理报》有个庞大的工人通讯网。它在一年内就刊载了1.1万多份工人的稿件。但报纸与工人的联系并不限于写信和通讯。每天都有很多工人从企业中跑到编辑部来访问。党内的组织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真理报》编辑部里面。地方党支部代表,常在这里同领导机关接头。各地党组织的消息往往由这里接收。圣彼得堡党委会和党中央委员会的指令往往从这里转达。
报社运营
《真理报》共设有22个部,包括党的生活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传部、工业经济部、农业部、科学部、学校部、文化与生活部、竞赛与先进经验部、军事部、读者来信部(人数最多的一个部)、国际部(5个)等。每天上午11点钟,由总编辑召集编委会,参加者还有两名副主编(其中之一负责国际部)、各部主任、编辑部主任及秘书处负责人。会上除简单地回顾前一天出版情况外,主要用来布置、讨论当天各版的安排。会后,各部分头落实,至晚18点开印。印刷第一批报纸的同时,用传真电报机把版面传送到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并在那里印刷,从而保证在这辽阔的国土上,能在同一天发行《真理报》。
价值影响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了250多篇指导党的工作和阐明党的政治路线的文章;十月革命后,直接领导了该报的工作。从而使其成为联系与教育团结广大群众,使党获得巩固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有力思想武器。
《真理报》因代表人民利益迅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工人与该报联系密切。工人寄给《真理报》的书信和贺词充满热爱,认定其为自己的报纸,对它信任并听从其声音。《真理报》出版后在工人中辗转传阅,每份报纸使几十人受益,起到培养工人阶级觉悟、教导组织工人及号召斗争的作用。
《真理报》的社论不仅发给苏联每家报纸,而且发到莫斯科电台,由那里向俄罗斯国外广播。还时常被各国重要报纸转载,世界上有153个国家订阅该报,有10个国家将该报译成本国文字发行,因而有“报纸的报纸”之称,被认为是苏联公众的和国际的喉舌。
重要报道
《真理报》的创刊号社论《我们的目的》是由约瑟夫·斯大林执笔撰写的。这篇文章确定了该报的战斗任务,即向工人运动的敌人宣战,对他们进行不调和的斗争。斯大林说工人阶级斗争的统一,便是使无产阶级已经展开的战斗获得成功的保证。《真理报》在巩固党的组织方面,在建立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方面,在争取广大群众拥护布尔什维克主义方面都曾起了很大的作用。列宁和斯大林借助《真理报》在思想上锻炼了布尔什维克鮒難组织,对取消派、托洛基之流的政策进行了斗争,揭露了沙皇政府反人民的政策。
1918年9月20日,列宁发表在《真理报》上的重要文章—《论我们报纸的性质》。文章阐述了在无产阶级已经夺取政权之后,党的报纸以至党的整个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适应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的转变的新情况,改变在武装夺取政权阶段的“老一套的政治鼓动”,而应当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新生活建设方面”,“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列宁指出,“我们的报纸的风格还没有改变得适合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要求”,“我们很少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却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列宁特别指出在过渡阶段,“最需要注意、宜扬和社会批评,最需要指责坏人坏事,号召向好人好事学习。”“少来一些政治宣褒。少发一些知识分子议论。多接近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建设新事物。多检查新事物合多少共产主义成分。”列宁的这些论述所提出的原则,不仅适应于无产阶级的报纸工作,而且适应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思想政治工作。
相关事件
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毛泽东和约瑟夫·斯大林共同见证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毛泽东评价:“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的中苏条约,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次日,《真理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大事,并刊登了签字仪式的现场照片。
2025年5月7日至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苏德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为迎接习近平这次到访,俄方在国礼上颇费了一番心思。礼物由弗拉基米尔·普京亲手挑选,是一张出版于1950年2月15日的《真理报》。
参考资料
研究蘇共歷史的重要史料 ——《真理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5-05-15
俄罗斯《真理报》的百年中国报道.今日头条.2023-12-24
学习·故事丨一张见证中俄友谊的报纸.人民网.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