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弘扬〈墨经〉的科学精神》,美国夏威夷国际高等学院《国际中国宗教与哲学论坛》: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hinese Religion \u0026 哲学,V0lume 9,March 2004,International Advanced Lnstitute Inc.Hawaii,ÜSA
123.《中国逻辑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5年第3期;《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中国哲学前沿》第2卷第1期第50-69页,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德国海德堡: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出版社,2007年1月联合出版:Meta-research in Chinese logic,FRONTIERS OF 哲学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Volume2·Number1·January2007,Jointly Publish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 (Heidelberg Germany)。
198.Research Concerning the “Meta”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Longic,Books of Papers -The History of Logic in China,(University van Amsterdam) ,24 November 2010,P150—160(《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中国逻辑史论文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150-160页,2010年11月24日)
随机推荐
孙中原(1938-),河南郑州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1961年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逻辑班毕业。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汪奠基、沈有鼎指导下专攻中国古代文献和中国逻辑史。
孙中原教授简介
1960年至197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1971年至1979年调清华大学哲学教研室任教。1980年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1993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评聘为逻辑学科学术带头人。曾任逻辑教研室主任,系学位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主要研究逻辑学,中国哲学,诸子百家,国学,中国传统文化。
著有《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逻辑哲学讲演录》、《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学》、《中国逻辑研究》、《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中华先哲的思维艺术》、《诡辩与逻辑名篇赏析》、《墨学通论》、《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墨学与现代文化》、《墨子今注今译》、《墨子鉴赏辞典》。译著《现代逻辑学问题》、《逻辑学:知识的基础》、《东方合理思想》、《因明的谬误论》。论文200余篇。
孙中原教授论著(1961-2011)
中国逻辑史类
1.《中国逻辑史》(先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中国逻辑学》,台湾省,水牛出版社1993年版。
3.《诡辩和逻辑名篇赏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诡辩与逻辑名篇赏析》,台湾,水牛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5.《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6.《中国逻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中华先哲的思维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版。
8.《逻辑哲学讲演录》,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2009年版(附144课时演讲录音光盘)。
9.《中国逻辑史》先秦卷:《邓析的“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孔子的“正名”论》、《先秦逻辑思想的奠基—墨子的逻辑思想》、《〈吕氏春秋〉的逻辑思想》、《中国逻辑史》先秦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4-78;335-360页。
10.《中国逻辑史教程》、《邓析的形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孔子的正名思想》、《墨翟的谈辩方法》、《吕不韦的逻辑思想》,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5-47;171-179页。
11.《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先秦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版,《吕不韦》386-409页;汉至明卷1985年版,《董仲舒》26-39页;《司马迁》,40-41页;《班固》,42-45页;近代卷1991年版,《王夫之》78-92页。
中国哲学类
1.《墨子及其后学》,北京市: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修订版;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墨子大全》第7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2.《墨学通论》,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墨子大全》第7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3.《墨者的智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2003年第2次印刷,更名《墨子说粹》;《墨子大全》第7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4.《墨学与现代文化》,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墨子大全》第7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5.《墨学与现代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6.《墨经分类译注》,杭州市:西泠印社2004年版《王玉玺书〈墨经〉》,石印线装,一函一册。
7.《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昆明市: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墨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 《墨子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10. 《墨家与\u003c墨子\u003e》,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11年版。
11. 《墨经正读》,副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逻辑类
1.《形式逻辑大纲》,撰稿人,通稿,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1961年印。
2.《辩证逻辑大纲》,撰稿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1961年印。
3.《形式逻辑自学基本练习》,北京市: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
4.《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关系判断》79-84页;《判断》(二)85-112页;《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113-143页;《演绎推理》(一),推理的概述和直言判断的直接推理》144-169页;《演绎推理》(二)170-208页;《演绎推理》(三),符合判断推理和模态推理》209-246页;《归纳推理》247-282页;《逻辑简史》383-410页。
5.《简明逻辑学》,北京市: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6.《逻辑基础》,北京: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1985年印,西藏自修大学教材。
7.《逻辑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14万册。
8.《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绪论1-8页;逻辑基本规律140-156页;证明与反驳228-254页;谬误259-285页。
9.《逻辑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绪论1-8页;逻辑基本规律140-156页;证明与反驳231-259页;谬误260-278页。
10.《\u003c逻辑学\u003e教学用书》(各章要点、难点、相关资料和练习题答案与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绪论1-17页;逻辑基本规律108-128页;证明与反驳163-174页;谬误175-190页
11.《报刊逻辑与语言病例评析1100例》,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译著
1.《现代逻辑学问题》,[日]末木刚博等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逻辑学—知识的基础》,[日]末木刚博等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东方合理思想》,[日]末木刚博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译文
1.《中国逻辑思想的影响》,[日]宇野精一,《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63-69页。
2.《新因明的逻辑》,《因明的谬误论》,[日]末木刚博,《因明新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69-288;289-324页。
3.《\u003c名理探\u003e:中国译介亚氏逻辑的成就》,台湾省《哲学与文化》,26卷第12期,1999年12月。1168-1177页。
论文
1.《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不是诡辩》,《光明日报》1963年11月1日;《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2.《墨家的一种反驳方式—止》,《光明日报》1964年2月21日;《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版。
3.《逻辑学的历史》,《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9期,48-49页。
4.《〈老子〉中“正言若反”的朴素辩证思维原则》,《中州学刊》1981年第3期,78-81页。
5.《略论〈墨经〉中同和异的辩证思维》,《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26-31页。
6.《通意之悖,解心之谬—〈吕氏春秋〉的逻辑思想之一》,《福建论坛》1982年第1期,42-46页。
7.《〈吕氏春秋〉关于逻辑和语言的论述》,《逻辑和语言学习》1982年第4期,41-42页。
8.《试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载《中国逻辑史研究》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中国古代逻辑学》,《自修大学》,1983年第1期,光明日报出版社版,89-91页。
10.《论墨家逻辑范畴的演进》,《求是学刊》1983年第3期,14-23页。
11.《日本学者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62-65页;《国外社会科学情报》1983年第4期,38-62页。
12.《再论老子的辩证思维》,《中州学刊》1983年第5期,31-35页。
13.《墨家逻辑中的归纳问题》,《哲学研究》1983年第8期,60-66页。
14.《墨子对矛盾律思想的表述和运用》,《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1期,43-44页。
15.《印度逻辑与中国、希腊逻辑的比较研究》,《南亚研究》1984年第4期,56-65页;《佛家逻辑》论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6.《论〈吕氏春秋〉的逻辑思想》,《中国哲学史论丛》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7.《日本学者论中国古代逻辑》,《逻辑语言写作论丛》第1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8.《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荀子论制名原则》,《应用写作》,1985年第5期。6-8页。
19.《〈墨经〉论时间的模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5年第6期,20-22页。
20.《归纳译名小史》,《松辽学刊》1985年第1期,131-119页。
21.《略论墨子学派的归纳逻辑思想》,《归纳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2.《归纳译名小史及译名原则浅议》,《归纳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3.《论孔子的逻辑思想》,《孔子研究》1986年第3期,45-124页。
24.《中国古代的语言逻辑》,《逻辑语言写作论丛》第2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5.《\u003c墨经\u003e中集合思想之端倪》,《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73-78页。
26.《\u003c墨经\u003e的无穷说》,《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41-80页。
27.《论墨家逻辑中的名意实诸范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35-41页。
28.《墨子的逻辑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29.《墨家逻辑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30.《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概念论》,《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4期。
31.《中国古代逻辑中的判断论》,《逻辑与语言学习》1988年第1期。
32.《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理论》上,《逻辑与语言学习》1988年第2期。
33.《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理论》中,《逻辑与语言学习》1988年第4期。
34.《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推理论》下,《逻辑与语言学习》1989年第1期。
35.《中国古代逻辑中的思维规律论》,《逻辑与语言学习》1989年第2期。
36.《墨经的逻辑成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53-58页。
37.《日本学者末木刚博对因明的比较研究》,《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3期,26-28页。
38.《王充论证逻辑简论》,《哲学研究》1990年增刊。
39.《中国古代辩论的逻辑艺术》,《讲演辩论中的逻辑诀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21-182页。
40.《王充论证逻辑简析》,《学术论从》1991年第2期,68-72页。
41.《日本学者末木刚博论周易风水逻辑》,《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年第3期,33-42页。
42.《论淮南子的逻辑观》,《逻辑语言写作论丛》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
43.《论墨者的合理思想》,《墨学研究论丛》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墨子大全》第6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44.《为什么不能从‘妹妹是美人’推出‘爱妹妹是爱美人’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68-70页。
45.《为什么‘情有可原,法理不容’不同于‘法理不容,情有可原’——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74-76页。
46.《为什么古人把鲸看做鱼——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120-122页。
47.《为什么恩格斯要郑重地向鸭嘴兽请求原谅——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125-126页。
48.《为什么孔夫子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143-144页。
49.《为什么‘未尝灼而不敢握火’,推出‘未尝伤而不敢握刃’——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155-156页。
50.《为什么欧布里德能推出他的同伴有角——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173-174页。
51.《为什么要为登徒子‘好色’平反——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196-197页。
52.《为什么有人说‘今日适越而昔来’——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18-219页。
53.《为什么有人说‘天与地比,山与泽平’——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19-220页。
54.《为什么有人说‘连环可解’——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20-222页。
55.《为什么有人说‘卵有毛’——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22-224页。
56.《为什么有人说‘鸡三足’——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24-225页。
57.《为什么有人说‘犬可以为羊’——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25-226页。
58.《为什么有人说‘轮不碾地’——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26-227页。
59.《为什么有人说‘龟长于蛇’》,《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991年版,227-229页。
60.《为什么有人说‘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29-230页。
61.《为什么有人说‘狗非犬’——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30-231页。
62.《为什么有人说‘白狗黑’——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31-233页。
63.《为什么有人说‘孤驹未尝有母’——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33-234页。
64.《为什么有人说‘一尺之,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34-235页。
65.《为什么有人说‘白马非马’——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36-237页。
66.《为什么说‘牛马非牛’,‘牛马非马’——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37-238页。
67.《为什么说‘一少于二而多于五’——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38-240页。
68.《为什么不能说‘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逻辑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240-241页。
69.《论严复的逻辑成就——文史哲》1992年第3期,45-50页。
70.《末木刚博对东西方逻辑和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33-39页。
71.《末木刚博》,载《当代日本哲学家》,卞崇道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72.《智者善谋--论管子的谋略思想》,《管子学刊》1993年第1期,17-2页。
73.《论四百年来的墨学研究》,《墨学研究论丛》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墨子大全》第69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74.《道的概念和正言若反》,《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春季号,2-6页。
75.《墨经的辩证逻辑思想》,《墨子研究论丛》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墨子大全》第70册,北京市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76.《墨子归谬类比及其影响》,《枣庄师专学报》1996年增刊,39-42页。
77.《墨学的精华—人文与科学精神》,《中外天地》1997年5期。
78.《因明逻辑墨辩之比较》,台湾《十方》杂志16卷12期1998年9月。
79.《论墨家逻辑》,《哲学研究》增刊1998年10月,50-52页。
80.《胡适与墨家逻辑》,《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增刊,63-65页。
81.《论墨经的辩证思维方式及其应用》,《辩证逻辑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2.《墨家论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台湾《中国国学》杂志26期1998年11月,53-63页。
83.《墨学菁华—论墨家的人文与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84.《墨家的人文与科学精神概说》,《墨子研究论丛》第四辑,齐鲁书社1998年版;《墨子大全》第7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85.《矛盾律、归谬法和归谬类比》,《逻辑今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6.《墨经哲学:传统文化的优秀典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3期,60-64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1999年7期。
87.《论墨家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台湾《哲学杂志》28期1999年5月。
88.《百家争鸣的一种有效工具—论墨家的矛盾律和归谬类比》,《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夏之卷。
89.《墨家逻辑的新生―论沈有鼎墨经逻辑研究的成就、方法和意义》,载《摹物求比―沈有鼎及其治学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0.《论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肯定与否定》,《广西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28-64页;人大复印资料《逻辑》2001年4期。
91.《中国逻辑史研究百年玄览》,《光明日报》2000年6月6日B3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0年第4期。
92.《荀墨逻辑比较——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93.《谬误与诡辨析论》,《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3期,31-36页。
94.《墨家逻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2卷第1期;《墨子研究论丛》第五辑,齐鲁书社2001年版;沈清松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哲学》,台湾五南出版社2001年版;《墨子大全》第89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95.《墨家逻辑是求真工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增刊,95-109页。
96.《荀墨逻辑比较——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97.《中国逻辑研究百年论要》,《东南学术》2001年第1期,29-39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1年第3期。
98.《墨家逻辑的现代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
99.《墨家逻辑的性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38-43页。
100.《中国逻辑史方法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01.《沈有鼎的墨家逻辑研究》,《哲学研究》2001年第3期,68-7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1年第4期。
102.《中国逻辑史研究若干问题》,《哲学动态》2001年第7期,22-25页。
103.《墨家和荀子逻辑比较研究》,《广西师院学报》2001年第2期,32-35页。
104.《墨家逻辑的产生和作用》,《逻辑·素质与创新》,海洋出版社2001年版。
105.《怎样辨析诡辩和谬误》,《北京市日报·理论周刊》2001年4月2日14版;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人民书城·学术·思想文综。
106.《中国逻辑史研究疑义论析》,《逻辑研究论文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107.《墨荀逻辑的同异与教训》,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2001年第10期,886-896页。
108.《〈墨经〉的本体诠释哲学》,《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12月第4期,7-13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2年第4期。
109.《〈墨经〉哲学的价值》,《中州学刊》2002年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2年第11期。
110.《墨家的军事辩证法》,《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19卷第4期(总第109期)摘要。
111.《物知言行:〈墨经〉的本体诠释哲学》,《本体诠释学》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2.《墨家逻辑产生与作用机理探析》,《信阳师范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2年第3期。
113.《〈墨经〉的逻辑与认知范畴钩玄》,《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
114.《中国古代有逻辑论》,《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
115.《〈墨经〉的逻辑与认知范畴》,《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7月31日出版第43卷增刊(总第184期)。
116.《论〈墨经〉哲学在21世纪的积极价值》,《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之一),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7.《论中国逻辑研究》,台湾《哲学与文化》2003年12月第30卷第12期《中国逻辑》专号主题论述,7-24页。
118.《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台湾《哲学与文化》2003年12月第30卷第12期《中国逻辑》专号,121-128页。
119.《儒家智者的逻辑》,《孔子研究》2004年第3期。
12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化与中国逻辑研究的发展》,海峡两岸全球化问题的哲学省思学术研讨会,北京,2004.6.14-20。
121.《墨经逻辑研究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2.《弘扬〈墨经〉的科学精神》,美国夏威夷国际高等学院《国际中国宗教与哲学论坛》: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hinese Religion \u0026 哲学,V0lume 9,March 2004,International Advanced Lnstitute Inc.Hawaii,ÜSA
123.《中国逻辑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5年第3期;《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中国哲学前沿》第2卷第1期第50-69页,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德国海德堡: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出版社,2007年1月联合出版:Meta-research in Chinese logic,FRONTIERS OF 哲学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Volume2·Number1·January2007,Jointly Publish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 (Heidelberg Germany)。
124.《世界逻辑元研究的进展》,《哲学动态》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5年第5期。
125.《求真、循法与理性》,《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26.《全球化与中国逻辑研究》,《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27.《墨学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128.《墨家逻辑研究的历史转型》,《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9.《中西逻辑比较研究》,载《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0.《墨子归谬法的运用、总结和影响》,《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31.《墨学现代化、新墨学和元墨学》,《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32.《墨家智慧学的元研究》,《南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33.《精思善辩:墨家智慧学的特色》,《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34.《墨家智慧治国论》,《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35.《墨家辩证思维方法论》,《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36.《墨家运用概念的艺术》,《南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37.《墨家的宇宙人生智慧》,《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138.《墨家智慧与中国文化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39.《墨家论言辞交际的规律》,《南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40.《中华先哲思维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41.《从墨辩看逻辑的理论和应用》,《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42.《因明比较研究—末木刚博研究综论》,2007年1月台湾《十方》杂志第25卷第4期。
143.《言意之辩的逻辑哲学意义》,《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获2008年12月29日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第8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评选二等奖。
144.《勇于创新,崇尚科学-鲁班墨子的启示》,《滕州日报》2007年10月23日B6版《论丛》。
145.《墨家论证说服的技艺》,《南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版,70-77页。
146.《论墨学的人文内涵》,《职大学报》2008年第1期。2008年3月15日版,1-4页。
147.《老子哲学的理论精神和现代价值》,《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008年2月版,1-5页。
148.《正言若反—论老子的辩证逻辑》,《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版,1-4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12期,51-55页。
149.《老子哲学的灵魂与价值》,《老子今古》第5期,2008年5月版,24-34页。
150.《关于2007〈老子与洛阳〉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的总结》,《老子今古》第5期,2008年5月版,15-16页。
151.《〈墨子〉导读》,收入《名家谈国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171-219页。
152.《逻辑元研究导论》,《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2008年7月版,9-14页。
153.《对立和谐与整体兼容—论墨家的和谐世界观》,《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2008年11月版,10-16页。
154.《孙中原》,《因明辞典》条目释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182页。
155.《末木刚博》,《因明辞典》条目释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185-186页。
156.《东方合理思想》,《因明辞典》条目释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201-202页。
157.《因明的谬误论》,《因明辞典》条目释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202页。
158.《墨家逻辑研究的长期性—纪念沈有鼎诞辰百年》,《中州学刊》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10日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5期,2009年5月1日版,34-35页,以《沈有鼎先生的学术生涯》为题,摘录其中附录的“沈有鼎传记资料”,约4000字。《光明日报·论点摘编》2009年2月24日以《墨家逻辑的文化地位》为题,摘录其中主要论点论证200多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159.《鲁班墨翟综合研究的意义》,《南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版,88-93页。
160.《公孙龙\u003c白马论\u003e》,《逻辑学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8-50页。
161.《墨家\u003c小取\u003e》,《逻辑学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1-58页。
162.《荀子\u003c正名篇\u003e》,《逻辑学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9-70页。
163.《墨家论辨方式“推”》,《新乡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2009年2月1日版,111-114页。
164.《墨家哲学的发展》,《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2009年2月20日版,66-68页。
165.《逻辑元研究与中国人思维方式》,《在人大听国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89-118页。
166.《劳动者的圣人—墨子》,《职大学报》2009年第1期,2009年3月15日包头市职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版,1-5页。
167.《墨家的和谐世界观的理论创新》,《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2009年版,25-28页。
168.《墨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69.《墨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70.《墨翟——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71.《兼爱——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72.《非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73.《三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74.《后期墨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75.《墨经——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76.《名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77.《惠施——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78.《合同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79.《离坚白——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80.《阴阳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81.《邹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条目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82.《辩论术、归谬法与逻辑学—论墨家的归谬推理》,台湾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版,545-563页。
183.《传统推论范畴分析—推论性质与逻辑策略》,《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2009年5月25日版,31-35页。又见:《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17-28页,略有修改。
184.《兴微继绝,综合创新—〈墨经辞典〉的价值》,《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6月版,31-39页。
185.《语贵精练》,《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9日第12版《后海·说文解字》。
186.《在台湾感受中华文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7月29日3版。
187.《和谐源自音乐》,《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1日12版《后海·词语探源》。
188.《承上启下,推陈出新—〈墨守辞典〉的意义》,《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7月版,37-45页。
189.《从神文到人文的蜕变—墨学人文观要义》,《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8期,35-39页。
190.《学术论文的逻辑范式》,《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11月版,48-53页。
191.《古今中外架桥梁》,《老子今古》,天马图书有限公司版,2009年12月,13-18页。
192.《论墨学精华》,《职大学报》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15日版,8-11页。
193.《南渡宝岛话名辩—两岸逻辑交流》,《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3月版,35-41页。
194.《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7月版,30-38页。
195.《孙诒让在墨学史上的学术地位与贡献》,《南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7月15日版,12-16页。
196.《中西智辩派比较》,台北市:《哲学与文化》第三十七卷第八期,2010年8月,第8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专题》,23-38页。美国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开发科技引文索引WOS(Web of science)A\u0026HCI资料库收录。
197.《汪奠基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重要成就》,《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2010年9月22日版,5-9页。
198.Research Concerning the “Meta”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Longic,Books of Papers -The History of Logic in China,(University van Amsterdam) ,24 November 2010,P150—160(《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中国逻辑史论文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150-160页,2010年11月24日)
199.《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从\u003c四库全书\u003e看》,《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2011年2月15日版,89-93页。
200.《墨子杂论感言》,《职大学报》2011年第1期,1-6页。
201.《\u003c墨子·大取\u003e和\u003c小取\u003e的逻辑》,《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月版,43-51页。
202.《\u003c墨子·经上\u003e和\u003c经说上\u003e的逻辑》,《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2月版,35-41页。
203.《\u003c墨子·经下\u003e和\u003c经说下\u003e的逻辑》,《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3月版,32-39页。
204.《梁启超的墨辩研究》,《南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版,1-7页。
205.《国学为人民,人民学国学—序\u003c国学中领悟人生真谛\u003e》,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
视频
1.《青未了》第9集《艺术之树长青:大众与经典》,山东卫视,2008年3月18日17:4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中原:墨家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重视实证,求故明法,崇尚科学。
2.《墨家智慧的现代价值》,国学系列讲座,时长6小时,上海国学网与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讲坛”栏目,2010年1月17日,上海市大连路1541号上海教育电视台演播厅。
3.《墨家智慧》,超星学术视频,哲学中国哲学,共19集,总时长7小时。
4.《名家惠施的辩证哲学》,超星学术视频,哲学·中国哲学,总时长2.5小时。
5.《名家公孙龙的逻辑和诡辩》,超星学术视频,哲学·中国哲学,总时长2小时。
6.《儒家荀子的认识论和逻辑学》,超星学术视频,哲学·中国哲学,总时长3小时。
7.《杂家吕不韦的辩证哲学》,超星学术视频,哲学·中国哲学,总时长2小时。
8.《杂家刘安的辩证哲学》,超星学术视频,哲学·中国哲学,总时长2小时。
9.《兵家的军事辩证法》,超星学术视频,哲学中国哲学,总时长2小时。
10.《学术论文的逻辑范式》,超星学术视频,哲学·中国哲学,总时长2.5小时。
音频
1.《逻辑哲学讲演录》附光盘,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本科《思维艺术》、《墨家智慧》和研究生班《逻辑元研究》课程,演讲实况录音,总时长144课时,2008年2-6月。
2.《墨子》,开车学国学系列,2CD精装,时长2小时,北京:中经录音录像中心2011年版。
3.《四书五经》,开车学国学系列,主讲《五经》,共时长20小时,其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各时长4小时,中经录音录像中心2011年版。
人物评价
“孙老师以广博深厚的学术积淀,新颖独到的理论思维,生动幽默的语言,带领同学们领略中国逻辑史和《墨经》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精华,相关元典的心智魅力和理论创获,用现代科学方法全面系统解读相关文献,突显元典的科学精神,阐发元典对当今世界的启示借鉴意义。”
“孙先生学术功底深厚,数十年如一日,勤奋笔耕,著作等身。”“开设《中国逻辑史》《墨经研读》等研究生课程”,“受到同学们的广泛好评”,“给同学们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和永志不忘的美好记忆。”
参考资料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