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百科

作者:小编
阅读:1024
文章详情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随机推荐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原名:国立戏剧学校;简称:国立剧专),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戏剧专科学校,隶属于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35年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薛家巷妙相庵创建,校长为余上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戏剧学校迁至长沙市。1938年4月,国立戏剧学校迁往重庆市。1939年4月,国立戏剧学校迁至宜宾市江安县。1940年6月,学校正式改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5年6月,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回重庆。1946年秋,学校迁回南京原址复课。1949年夏,该学校与原华北大学艺校、东北鲁艺学院合并组成中央戏剧学院

从1939年起,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演出的剧目共241个,其中在江安上演了144个,主要有《反正》《皇军与美人》《求婚》《杀敌救国》《抗战三部曲》等。该学校共办了14年,培养了戏剧人才1000余人,如导演谢晋凌子风,演员项坤、温锡莹等。1985年9月,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江安)旧址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建立“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1991年,四川省政府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江安)旧址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对外开放至今。

历史沿革

1935年秋,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创建于江苏省南京市,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合办,聘戏剧教育家余上沅任剧校校长,校址设在南京鼓楼东南的薛家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该校迁至长沙市。1938年4月,该学校迁往重庆市。1939年4月,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疏散迁至宜宾市江安县,在江安办学六年。

1940年6月,学校正式改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隶属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45年6月,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回重庆。1946年秋,学校迁回南京原址复课,校址在大光路大阳沟,附设剧光小学。1949年4月,南京解放,该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同年夏天,学校调至北京,与原华北大学艺校、东北鲁艺学院合并组成中央戏剧学院

办学模式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以“研究戏剧艺术,培养戏剧人才,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以“因材施教,从通才中训练专才”为教育方针。从1940年7月1日起,改办五年制专科,专业有五年话剧专科和乐剧专科,并附设三年制高级职业科话剧组。专科的教学思想是“一专多能”,而高职科则以“多能一专”为本,即教学在于造就“戏剧多面手”的人才,就是各人对表演、导演、编剧和舞台装置(舞台美术)四项专业要有一项专长。

在江安县城办校六年后,学校于1945年夏复迁重庆市,改五年制专科为两年制,提高入学学历为高中毕业水平。同时撤销乐剧科,原话剧科、乐剧科四年级学生并入新专科一年级就读。在迁校过程中,学校在重庆招考新生,专科分剧场艺术科与理论编剧科两科;高级职业科同时继续招生。

师资力量

国立剧专由中国近代话剧运动奠基人之一、著名戏剧教育家余上沅先生担任校长,并聘请了戏剧大师曹禺、应云卫应尚能等担任教务主任,聘洪深吴祖光陈白尘等为专职教师,同时还聘了社会名流及艺术界知名人士梁实秋徐悲鸿程砚秋田汉梅兰芳等为客座教师。

教学情况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按整体系列规划,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重。其中三年制要求,第一、二学年全面学习各项规定课程,第三学年上专业课时,分为编剧、表演、布景、演出四组,选修一个为正组,兼修一个为副组,以图深造。课程有国文、本国综合史、世界文化史、文艺概论、社会教育学、英语(选修)、舞蹈、乐歌、图画、戏剧概论、剧本选读、越南语发音、化装术、舞台技术、表演基本训练、近代西洋戏剧、西洋戏剧史、中国戏剧史、艺术史等。授课无现成印制课本,教师诵读讲解,学生自做笔记。内容及教学方法不强求一律,由任课教师自主,各显其长。

在表演艺术理论上,剧专老师也作了深入的探索,将多年表演经验,集合成《表演艺术论文集》。其中收录国立剧专老师余上沅陈治策、阎折梧、金韵之、曹禺关于戏剧表演的论文九篇。《表演艺术论文集》提出了一些在表演艺术方面很有价值的观点,如姿态表情与声音表情是表演的两大工具、演员应深入体验生活、注重演员的内在修养以及培养话剧演员对角色的内在体验与创造能力等。这些观点对当时的话剧表演和话剧表演人才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启发。

主要作品

从1939年起,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演出的剧目共241个,其中在江安上演了144个。在江安期间,剧专公演了不少宣传抗日救国的戏剧,主要有《反正》《皇军与美人》《求婚》《杀敌救国》《抗战三部曲》《反侵略》《末路》《国贼耻》《大少爷》《节约献金》《活尸》《香姐》《凤凰城》《古城烽火》《从军乐》《正在想》《蜕变》《岳飞》《清宫名史》《天国春秋》《正气歌》等。因为每年毕业生公演莎剧传统,1941年,学校以《哈姆雷特》作为剧专第五届毕业公演剧目,由焦菊隐负责排导,由曹禺剖析剧本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等。1942年6月,《哈姆雷特》正式演出。这也是《哈姆雷特》在中国首次上演。

人才培养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共办了14年,培养了戏剧人才1000余人,如导演谢晋凌子风,演员项坤、温锡莹张雁、夏天、胡浩、张瑞芳、冀淑平、金淑芝、王永梭等。

仅收录列举部分

旧址保护

1985年9月,宜宾市江安县人民政府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旧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9月宜宾市公布为地区级文保单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10年成为中央戏剧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史料陈列馆

1988年10月,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特聘戏剧大师曹禺为名誉馆长。1994年列编3人专职管理该馆并免费对外开放。2023年4月,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获评第五批宜宾市廉洁文化基地。

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是以文物征集、登编、收藏、保护及研究的职能性纪念馆。馆藏文物史料共计约4000件,已陈列展出2000件,分11间展室陈列,主要展出反映剧专14年的历史照片、文献等珍贵史料和剧专校友的艺术成果。据馆内资料统计,开馆以来,先后已接待国内外人士10余万人,其间,有400余名剧专部分师生前后重访江安,中央戏剧学院领导和部分师生先后到江安剧专旧址“朝圣”,部分法国日本及台湾学者和其他人士先后造访江安剧专旧址。

相关事件

2025年7月,2025“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走进宜宾市江安县,在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旧址,两岸抗战将士后代、抗战史研究学者和媒体人通过珍贵的实物展品、历史资料和图片,深入了解剧专师生文化抗战的历史,深刻感受抗战时期文化界人士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教育、以艺术报国的精神。

参考资料

听!央广《中国之声》报道“国立剧专”新身份!.四川新闻网.2025-07-16

南京记忆|金陵教育存续史——短暂的发展壮大.南京地方志.2025-07-16

中国戏剧摇篮—国立剧专在江安的黄金岁月.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 宜宾地方志办公室.2025-07-16

中国戏剧摇篮.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 宜宾地方志办公室.2025-07-16

各界人士送别电影艺术家凌子风.光明网.2025-07-16

李累.中国作家网.2025-07-16

喜报!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获评第五批宜宾市廉洁文化基地.江安县人民政府.2025-07-16

追寻抗战记忆:两岸同胞走进江安国立剧专旧址.百家号.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