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百科

作者:小编
阅读:1024
文章详情
枯萎病

随机推荐

枯萎病(英文名:blight)通常指病原物(真菌、细菌)从植物的根部或干部侵入维管束组织蔓延,使水分的输导受阻,导致整株枯萎的现象。这种萎蔫一般是不可逆的。根据受害部位不同,萎蔫可以是全株性的或者局部的。枯萎病可表现为黄色网纹型、黄化型、紫红型、凋萎型及矮缩型等几种症状类型。

枯萎病主要见于草本植物,偶尔也可在乔木树种上发现。枯萎病病菌存在于土中,病菌通过带菌堆肥、雨水、流水及农具传播,从根及茎的伤口侵入植物引起发病。发病初期,仅植株的下部叶片变黄,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叶自下而上逐渐变黄、变褐、坏死或枯焦。有时病株仅一侧发病,另一侧却正常生长。枯萎病病情发展较缓慢,从发病到全株枯死一般需20~30天。常见的枯萎病有百合枯萎病、仙客来枯萎病、棉花枯萎病等。

枯萎病防治首先应控制土壤湿度,减少浇水和施肥。在发病初期应用杀菌剂灌根及喷雾相结合的方法防治。若在小苗前期,个别植株发病,可将病株拔除,并对病株周围30cm直径范围喷施杀菌药水处理。

病因

枯萎病的病菌为半知菌镰孢菌属真菌。病菌以厚垣孢子和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中可存活多年,为土壤习生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连作、土质黏滞易发病。

传播途径

枯萎病病菌存在于土中,病菌通过带菌堆肥、雨水、流水及农具传播,从根及茎的伤口侵入植物引起发病。

危害群体

枯萎病这类病害主要见于草本植物,偶尔也可在乔木树种上发现,百合翠菊等多种花卉植物也易感染枯萎病。

症状体现

发病初期,仅植株的下部叶片变黄,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叶自下而上逐渐变黄、变褐、坏死或枯焦。有时病株仅一侧发病,另一侧却正常生长。枯萎病病情发展较缓慢,从发病到全株枯死一般需20~30天。枯萎病与青枯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病叶呈黄褐色坏死,剖开病茎,用手挤压无菌液溢出;而后者的病叶呈绿色萎蔫,病情发展迅速,切断横茎用手挤压,有乳浊状菌液溢出。

枯萎病可表现出以下几种症状类型:黄色网纹型、黄化型、紫红型、凋萎型及矮缩型。黄色网纹型:病苗子叶或真叶叶脉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一定的绿色,使叶片呈黄色网纹状,后干枯脱落。黄化型:病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褐枯死或脱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紫红型:叶片变为紫红色或呈紫红色的斑块,以后逐渐萎蔫、枯死、脱落,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下而上萎蔫下垂,不久全株凋萎死亡,一般在气候急剧变化、阴雨或灌水之后出现较多,是生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矮缩型: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发生皱缩、畸形,一般并不枯死,是成株期常见的症状之一。

常见的枯萎病

百合枯萎病

百合枯萎病主要感染植株茎、叶和鳞茎。感病鳞茎长出的叶片发黄,早期枯死,从下部叶逐渐到上部叶,变黄枯萎。感病植株的鳞茎发病时,可在表面形成褐色的病斑,造成整个鳞茎腐烂死亡;茎部发病时,最易侵染茎干与土表接触的部位,然后逐渐向上蔓延,导致植株维管束坏死,病部表面产生白色小病斑,使植株不能向上供运水分,引起植株死亡。部分植株感染症状出现在茎的中上部,茎干呈褐色干枯状病斑,使维管组织受损,造成叶片变黄脱落,植株生长受阻直至死亡。茎基部感病时出现褐色斑点状病斑,病斑侵染常在茎表层,病株根系发育较差,几乎无基生根,很难发生茎生根。

翠菊枯萎病

翠菊枯萎病的病菌主要从根或茎部侵入。感病植株叶片萎蔫变黄,扩展后全株萎蔫,重者死亡。仔细检查根或茎部变为褐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仙客来枯萎病

仙客来枯萎病由镰刀菌属引起。染病初期植株的一部分叶片失去生机,稍黄化,继而黄化叶逐渐增多。晴天植株叶片呈现萎蔫,夜间可以恢复,白天再度萎蔫,直到死亡。叶柄部分呈水状肿胀,有时表皮纵裂。在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病斑处长出棉絮状白色菌落,有时带淡红色,为原菌无性子实体。将发病株球茎横切开,横断面观察可见维管束变褐。由于该病是土传病害,因此维管束的褐变由下向上变化。一般情况下,球茎不腐烂,但湿度大时,也呈软腐状。一般从幼根或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生有毒物质镰刀菌素,扩散开来导致病株叶片枯黄而死。病菌通过水流传播。在土壤温度28℃,土壤潮湿,多年栽培的温室,移栽时伤根多,植株生长势弱等情况下发病重。酸性土壤及线虫取食造成伤口利于本病发生。21℃以下或33℃以上本病扩展缓慢。

牡丹枯萎病

牡丹枯萎病危害植物的茎、叶、芽。茎受害最初出现灰绿色似油浸的斑点,后变为暗褐色至黑色,进而形成数厘米长的黑斑。病斑边缘色渐浅,病斑与正常组织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近地面幼茎受害,整个枝条变黑,扩展成大的溃疡,溃疡上部茎枯萎死亡。根颈也能被侵染腐烂,引起全株死亡。叶部病斑多发生于下部叶片,形状不规则,水渍状,呈浅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叶片逐渐枯死,此病症状与灰葡萄孢相似,区别是此病不产生霉层。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存活,地温20~26℃最适于该菌的发展和传播。生长期遇有大雨之后就能出现一个侵染及发病高峰,连阴雨多、降水量大的年份易发病,雨后高温或湿气滞留发病重。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中国对内、对外检疫对象之一。这种病害一旦传入棉田,重病地区或地块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50%以上,甚至毁种绝收。且使棉花纤维品质变劣,种子发芽率降低。棉花枯萎病发病严重时棉株枯萎成片死亡,常形成发病中心。发病较轻的植抹,虽然能够带病存活,但产量减低,品质变劣。在重病田内,除萎蔫死亡的植株完全绝产外,残留的病株结铃也减少,根据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结铃数下降17.3-25.9%至65-70%不等。病株铃重也大为减轻,一般病株单铃重量减轻11.1-33.8%。病害造成的损失包括死苗绝产及病株减产,发病株率越高,产量损失越大。

防治方法

枯萎病防治首先应严格控制土壤湿度,减少浇水和施肥。在发病初期应用杀菌剂灌根及喷雾相结合防治。可采用80%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施植株及土壤表面,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各按500倍配制成水溶液,灌根2~3次。若在小苗前期,个别植株发病,可将病株拔除,并对病株周围30cm直径范围喷施杀菌药水处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