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小耳猪,又称小耳朵猪、冬瓜猪、小山猪等,属于猪科、猪属,是野猪(Sus scrofa)的驯化亚种家猪(S. s. domesticus)的华南型地方品种。
滇南小耳猪体型有大、中、小之分,但总体上偏小,其中大型猪成年体重90千克左右;小型猪6月龄体重不到20千克,成年体重仅40-50千克。滇南小耳猪的三个类型除体型大小差异和个别特征有微小差别外,每一类型的头型、体型外貌、毛色都很一致。被毛纯黑,少数有六白特征,耳小直立,皮薄毛稀。该品种主要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玉溪市等地的部分县、镇,生长范围广泛,占据牧场和农田,同时也生长于林区、灌丛森林以及任何有充足水源的环境中。该品种具有适应热带雨林地区高温潮湿的生态环境、抗逆性强、边长边肥、早熟、饲养期短、周转快等特点。母猪2~3月龄初次发情,4月龄即可配种受胎,母猪窝产仔数初产为6~7头,经产为8~9头。
滇南小耳猪适宜生产优质鲜肉、烤制食用及做实验动物。该品种皮薄骨细、后腿丰满、肉质优良、口感细嫩、肥而不腻、风味十分独特。仔猪自7千克体重起,任何体重均可利用,肌肉无腥味。该品种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接近于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化代谢,作为动物模型已在肿瘤、糖尿病、烧伤、畸形学、胃肠病学、皮肤病学、产期生物学、老人学、心血管、口腔等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应用,成为研究人类疾病模型最具潜力的实验动物。
1993年,版纳微型猪(滇南小耳猪小型猪)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类保护品种;2000年,滇南小耳猪被正式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该品种再次被重要认定,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1年,该品种被收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2021年1月,该品种被列入《云南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959年,中国科学院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畜牧资源调查组首次到勐腊县考察,并将生长在勐腊的地方优良猪种,暂定为“勐腊猪”。1976年出版的《中国猪种》正式将勐腊猪定名为“滇南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隶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猪科、野猪属、野猪、家猪。在中国云南,常见的猪有9个品种,分别是滇南小耳猪、撒坝猪、柯乐猪(大河猪、昭通猪)、迪庆藏猪、保山猪、高黎贡山猪、明光小耳猪、丽江猪。
滇南小耳猪体型有大、中、小之分,但总体上偏小,其中大型猪成年体重90千克左右;小型猪(亦称版纳微型猪)6月龄体重不到20千克(公猪13.1±0.4千克,母猪17.2±0.4千克),成年体重仅40-50千克。产区的滇南小耳猪主要以中、小体型的数量居多。
滇南小耳猪的三个类型除体型大小差异和个别特征有微小差别外,每一类型的头型、体型外貌、毛色都很一致。被毛纯黑,少数有六白特征(即在额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耳小直立,皮薄毛稀,体躯短小,体型紧凑匀称,体质结实,骨骼较细,背腰平直,腹大不垂;四肢直立细小,蹄小坚实;尾长27厘米,尾根粗,尾尖扁,尖毛呈扇形,部分有白毛;肋骨13~14对。公猪鬃毛直立、灰棕色,老公猪有獠牙;母猪有5对乳头。
滇南小耳猪主要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玉溪市等地的部分县、镇。中心产区为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境内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瑶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村寨。
家猪的生长范围极为广泛,它们占据牧场和农田,同时也广泛分布于林区、灌丛森林以及任何有充足水源的栖息环境中。
滇南小耳猪具有适应热带雨林地区高温潮湿的生态环境、抗逆性强、边长边肥、早熟、饲养期短、周转快等特点。
滇南小耳猪还具有很强的抗蚊虫和体外寄生昆虫能力;该品种耐粗饲、耗料少、易饲养,能较好地适应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其适应性强,在滇中昆明进行异地饲养时,即使是在冬季舍温低达3~4℃的情况下,亦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其饲养方式灵活,无论是圈养还是笼养,均未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滇南小耳猪性成熟早,公猪约1月龄开始出现爬跨行为,3月龄左右即可配种受胎。母猪2~3月龄初次发情,4月龄即可配种受胎。滇南小耳猪产仔数偏少,母猪窝产仔数初产为6~7头,经产为8~9头。
仔猪初生重约为0.55~0.65千克。初产母猪的断奶成活数为5~6头,经产母猪为7~8头。
1980至1988年期间,由云南农业大学连林生教授主持,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种猪场对版纳小耳猪进行了长达6个世代的选育工作,产仔数显著提高,从选育前的8.43±1.87头提升至9.41±2.25头,增加了0.98头;断奶窝重等性能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与长白猪进行正、反交后,母猪的平均产仔数可额外提高0.12~0.42头;三元杂交组合(杜洛克猪×长白×小耳猪)的产仔数,相较于滇南小耳猪,可提高0.64头。
在所有瘦肉型生猪品种中,若要与黑色滇南小耳猪杂交且后代毛色保持黑色,首选品种为杜洛克品种中的台系杜洛克,其次则是美系巴克夏。
提供营养平衡的母猪饲料至关重要,这是确保仔猪生长发育良好的先决条件。针对滇南小耳猪耐粗饲的特点,需专门配制适合该品种的母猪饲料,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包括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矿物质饲料及粗纤维饲料。
母猪年提供双月龄保育猪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养殖产业链能否顺畅运转。滇南小耳猪性成熟早,发情症状明显,便于掌握适宜的配种时机。基于滇南小耳猪的繁殖特性,在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前提下,一头母猪应年产仔猪二胎,每胎至少提供双月龄断奶仔猪6头以上,年提供总数不少于12头;且仔猪40日龄断奶时的平均体重需达到8.6公斤。
产前需准备保温箱、保温灯、抹布、碘酒棉球。专人接生,仔猪产出后立即用抹布擦去口鼻及全身黏液,确保呼吸顺畅。将仔猪放入保温箱,使体表水分迅速干燥。仔猪出生后一小时内必须吃上初乳。
仔猪对外界新鲜物品充满好奇,通常在出生后7-10天可进行诱食训练,10-15天内学会自主采食,到25天时已能正常采食。及早补料对仔猪至关重要,能满足其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减少僵猪现象,确保仔猪生长均衡。
仔猪在6月龄以上时生理发育成熟,具备繁殖能力。未阉割的公母猪因生理激素影响,肉质可能带有异味。因此,公猪应在2月龄前进行阉割,以保证肉质纯净无异味。适时断奶有助于仔猪摄取全面营养,促进生长,同时使母猪尽早恢复发情,提高年配种产仔数。
在哺乳仔猪阶段,应采取及早补喂配合饲料的措施,确保仔猪正常生长发育。配合饲料的厂家可由畜主自主选择,但饲料质量必须过关,以满足仔猪的生长需求。
所有进入猪场的人员,需在场区门前更衣室更衣、使用消毒液洗手,经过生产区门前消毒池及各猪舍门前消毒后方可入内。无论是进入生产区还是生活区,均需经过猪场大门口的脚踏池(垫)、消毒液洗手、紫外线照射5分钟。外来车辆严禁入内。
对空圈进行全进全出式消毒,若条件不允许,至少进行小范围的全进全出消毒。消毒步骤包括先用清水冲刷,再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墙壁则使用乙醇喷灯消毒。空圈需空置5-7天后方可进猪。对产房同样采取全进全出式的消毒措施,确保产房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1993年,版纳微型猪(小型猪)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类保护品种,此决定由农业部第29号公告发布;2000年,滇南小耳猪被正式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该品种再次被重要认定,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1年,该品种被收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2021年1月,该品种被列入《云南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自1980年起,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种猪场结合“滇南小耳猪的选育及杂交利用”等项目,建立了滇南小耳猪的系统保种群,并持续承担保种工作。2008年,该场被农业部第1058号公告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国家级滇南小耳猪保种场),重新组建了保种群,包括公猪12头,分属8个家系;母猪110头。在保种场建设的基础上,西双版纳州在景洪市的西定、布朗山、象明3个乡建立了自然保种区,旨在开展滇南小耳猪的保护与生态养殖示范,进一步确保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安全性。
尽管如此,随着外来猪种的大范围饲养及农户生产、生活需求等的变化,滇南小耳猪的种群数量仍在逐渐减少。1975年,滇南小耳猪的存栏量约为130余万头。1986年,存栏量已减少至约20余万头。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约16万头。2006年,存栏量已锐减至约9万头。因此,滇南小耳猪的种质资源保护问题亟待进一步关注和加强。
滇南小耳猪适宜生产优质鲜肉、烤制食用及做实验动物。
滇南小耳猪皮薄骨细、后腿丰满、肉质优良、口感细嫩、肥而不腻、风味十分独特。仔猪自7千克体重起,任何体重均可利用,肌肉无腥味。在场养条件下,肉色评分3.22±0.29分,大理石纹评分3.14±0.25分,失水率4.99±0.51%,肌内脂肪含量8.29±0.25%;在放牧条件下,肉色评分3.25±0.18分,大理石纹评分3.45±0.30分,失水率4.91±0.45%,肌内脂肪含量8.35±2.91%,非饱和脂肪酸含量53.22%,ω-3脂肪酸含量4.50±0.49%,每100g肌肉中胆固醇含量50.63±8.30毫克;与外种猪杂交后,其肌内脂肪含量虽降低,但仍保持在5.5%以上。
滇南小耳猪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接近于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化代谢,作为动物模型已在肿瘤、糖尿病、烧伤、畸形学、胃肠病学、皮肤病学、产期生物学、老人学、心血管、口腔等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应用,成为研究人类疾病模型最具潜力的实验动物,尤其是在心肺移植和糖尿病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滇南小耳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2
野猪.类群2000(中国).2025-07-12
Sus scrofa subsp. domesticus Linnaeus, 1758.gbif.2025-07-12
Pig.animals.2025-07-12
滇南小耳猪、茶花鸡…云南对47个畜禽品种开启“遗传资源保护模式”.百家号.2025-07-12
随机推荐
滇南小耳猪,又称小耳朵猪、冬瓜猪、小山猪等,属于猪科、猪属,是野猪(Sus scrofa)的驯化亚种家猪(S. s. domesticus)的华南型地方品种。
滇南小耳猪体型有大、中、小之分,但总体上偏小,其中大型猪成年体重90千克左右;小型猪6月龄体重不到20千克,成年体重仅40-50千克。滇南小耳猪的三个类型除体型大小差异和个别特征有微小差别外,每一类型的头型、体型外貌、毛色都很一致。被毛纯黑,少数有六白特征,耳小直立,皮薄毛稀。该品种主要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玉溪市等地的部分县、镇,生长范围广泛,占据牧场和农田,同时也生长于林区、灌丛森林以及任何有充足水源的环境中。该品种具有适应热带雨林地区高温潮湿的生态环境、抗逆性强、边长边肥、早熟、饲养期短、周转快等特点。母猪2~3月龄初次发情,4月龄即可配种受胎,母猪窝产仔数初产为6~7头,经产为8~9头。
滇南小耳猪适宜生产优质鲜肉、烤制食用及做实验动物。该品种皮薄骨细、后腿丰满、肉质优良、口感细嫩、肥而不腻、风味十分独特。仔猪自7千克体重起,任何体重均可利用,肌肉无腥味。该品种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接近于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化代谢,作为动物模型已在肿瘤、糖尿病、烧伤、畸形学、胃肠病学、皮肤病学、产期生物学、老人学、心血管、口腔等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应用,成为研究人类疾病模型最具潜力的实验动物。
1993年,版纳微型猪(滇南小耳猪小型猪)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类保护品种;2000年,滇南小耳猪被正式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该品种再次被重要认定,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1年,该品种被收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2021年1月,该品种被列入《云南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命名与分类
命名
1959年,中国科学院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畜牧资源调查组首次到勐腊县考察,并将生长在勐腊的地方优良猪种,暂定为“勐腊猪”。1976年出版的《中国猪种》正式将勐腊猪定名为“滇南小耳猪”。
分类
滇南小耳猪隶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猪科、野猪属、野猪、家猪。在中国云南,常见的猪有9个品种,分别是滇南小耳猪、撒坝猪、柯乐猪(大河猪、昭通猪)、迪庆藏猪、保山猪、高黎贡山猪、明光小耳猪、丽江猪。
特征
滇南小耳猪体型有大、中、小之分,但总体上偏小,其中大型猪成年体重90千克左右;小型猪(亦称版纳微型猪)6月龄体重不到20千克(公猪13.1±0.4千克,母猪17.2±0.4千克),成年体重仅40-50千克。产区的滇南小耳猪主要以中、小体型的数量居多。
滇南小耳猪的三个类型除体型大小差异和个别特征有微小差别外,每一类型的头型、体型外貌、毛色都很一致。被毛纯黑,少数有六白特征(即在额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耳小直立,皮薄毛稀,体躯短小,体型紧凑匀称,体质结实,骨骼较细,背腰平直,腹大不垂;四肢直立细小,蹄小坚实;尾长27厘米,尾根粗,尾尖扁,尖毛呈扇形,部分有白毛;肋骨13~14对。公猪鬃毛直立、灰棕色,老公猪有獠牙;母猪有5对乳头。
产地
滇南小耳猪主要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玉溪市等地的部分县、镇。中心产区为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境内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瑶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村寨。
生长环境
家猪的生长范围极为广泛,它们占据牧场和农田,同时也广泛分布于林区、灌丛森林以及任何有充足水源的栖息环境中。
习性
滇南小耳猪具有适应热带雨林地区高温潮湿的生态环境、抗逆性强、边长边肥、早熟、饲养期短、周转快等特点。
滇南小耳猪还具有很强的抗蚊虫和体外寄生昆虫能力;该品种耐粗饲、耗料少、易饲养,能较好地适应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其适应性强,在滇中昆明进行异地饲养时,即使是在冬季舍温低达3~4℃的情况下,亦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其饲养方式灵活,无论是圈养还是笼养,均未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生长繁殖
繁殖
滇南小耳猪性成熟早,公猪约1月龄开始出现爬跨行为,3月龄左右即可配种受胎。母猪2~3月龄初次发情,4月龄即可配种受胎。滇南小耳猪产仔数偏少,母猪窝产仔数初产为6~7头,经产为8~9头。
生长
仔猪初生重约为0.55~0.65千克。初产母猪的断奶成活数为5~6头,经产母猪为7~8头。
选育
1980至1988年期间,由云南农业大学连林生教授主持,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种猪场对版纳小耳猪进行了长达6个世代的选育工作,产仔数显著提高,从选育前的8.43±1.87头提升至9.41±2.25头,增加了0.98头;断奶窝重等性能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与长白猪进行正、反交后,母猪的平均产仔数可额外提高0.12~0.42头;三元杂交组合(杜洛克猪×长白×小耳猪)的产仔数,相较于滇南小耳猪,可提高0.64头。
人工养殖
种公猪品种选择
在所有瘦肉型生猪品种中,若要与黑色滇南小耳猪杂交且后代毛色保持黑色,首选品种为杜洛克品种中的台系杜洛克,其次则是美系巴克夏。
种母猪饲养
提供营养平衡的母猪饲料至关重要,这是确保仔猪生长发育良好的先决条件。针对滇南小耳猪耐粗饲的特点,需专门配制适合该品种的母猪饲料,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包括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矿物质饲料及粗纤维饲料。
母猪年提供双月龄保育猪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养殖产业链能否顺畅运转。滇南小耳猪性成熟早,发情症状明显,便于掌握适宜的配种时机。基于滇南小耳猪的繁殖特性,在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前提下,一头母猪应年产仔猪二胎,每胎至少提供双月龄断奶仔猪6头以上,年提供总数不少于12头;且仔猪40日龄断奶时的平均体重需达到8.6公斤。
产前需准备保温箱、保温灯、抹布、碘酒棉球。专人接生,仔猪产出后立即用抹布擦去口鼻及全身黏液,确保呼吸顺畅。将仔猪放入保温箱,使体表水分迅速干燥。仔猪出生后一小时内必须吃上初乳。
双月龄仔猪及育肥猪饲养管理
仔猪对外界新鲜物品充满好奇,通常在出生后7-10天可进行诱食训练,10-15天内学会自主采食,到25天时已能正常采食。及早补料对仔猪至关重要,能满足其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减少僵猪现象,确保仔猪生长均衡。
仔猪在6月龄以上时生理发育成熟,具备繁殖能力。未阉割的公母猪因生理激素影响,肉质可能带有异味。因此,公猪应在2月龄前进行阉割,以保证肉质纯净无异味。适时断奶有助于仔猪摄取全面营养,促进生长,同时使母猪尽早恢复发情,提高年配种产仔数。
在哺乳仔猪阶段,应采取及早补喂配合饲料的措施,确保仔猪正常生长发育。配合饲料的厂家可由畜主自主选择,但饲料质量必须过关,以满足仔猪的生长需求。
猪场疫病预防
所有进入猪场的人员,需在场区门前更衣室更衣、使用消毒液洗手,经过生产区门前消毒池及各猪舍门前消毒后方可入内。无论是进入生产区还是生活区,均需经过猪场大门口的脚踏池(垫)、消毒液洗手、紫外线照射5分钟。外来车辆严禁入内。
对空圈进行全进全出式消毒,若条件不允许,至少进行小范围的全进全出消毒。消毒步骤包括先用清水冲刷,再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墙壁则使用乙醇喷灯消毒。空圈需空置5-7天后方可进猪。对产房同样采取全进全出式的消毒措施,确保产房环境的卫生与安全。
保护
1993年,版纳微型猪(小型猪)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类保护品种,此决定由农业部第29号公告发布;2000年,滇南小耳猪被正式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该品种再次被重要认定,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1年,该品种被收录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2021年1月,该品种被列入《云南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自1980年起,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种猪场结合“滇南小耳猪的选育及杂交利用”等项目,建立了滇南小耳猪的系统保种群,并持续承担保种工作。2008年,该场被农业部第1058号公告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国家级滇南小耳猪保种场),重新组建了保种群,包括公猪12头,分属8个家系;母猪110头。在保种场建设的基础上,西双版纳州在景洪市的西定、布朗山、象明3个乡建立了自然保种区,旨在开展滇南小耳猪的保护与生态养殖示范,进一步确保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安全性。
尽管如此,随着外来猪种的大范围饲养及农户生产、生活需求等的变化,滇南小耳猪的种群数量仍在逐渐减少。1975年,滇南小耳猪的存栏量约为130余万头。1986年,存栏量已减少至约20余万头。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约16万头。2006年,存栏量已锐减至约9万头。因此,滇南小耳猪的种质资源保护问题亟待进一步关注和加强。
用途
滇南小耳猪适宜生产优质鲜肉、烤制食用及做实验动物。
品质
滇南小耳猪皮薄骨细、后腿丰满、肉质优良、口感细嫩、肥而不腻、风味十分独特。仔猪自7千克体重起,任何体重均可利用,肌肉无腥味。在场养条件下,肉色评分3.22±0.29分,大理石纹评分3.14±0.25分,失水率4.99±0.51%,肌内脂肪含量8.29±0.25%;在放牧条件下,肉色评分3.25±0.18分,大理石纹评分3.45±0.30分,失水率4.91±0.45%,肌内脂肪含量8.35±2.91%,非饱和脂肪酸含量53.22%,ω-3脂肪酸含量4.50±0.49%,每100g肌肉中胆固醇含量50.63±8.30毫克;与外种猪杂交后,其肌内脂肪含量虽降低,但仍保持在5.5%以上。
实验研究
滇南小耳猪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接近于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化代谢,作为动物模型已在肿瘤、糖尿病、烧伤、畸形学、胃肠病学、皮肤病学、产期生物学、老人学、心血管、口腔等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应用,成为研究人类疾病模型最具潜力的实验动物,尤其是在心肺移植和糖尿病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参考资料
滇南小耳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2
野猪.类群2000(中国).2025-07-12
Sus scrofa subsp. domesticus Linnaeus, 1758.gbif.2025-07-12
滇南小耳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2
滇南小耳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7-12
Pig.animals.2025-07-12
滇南小耳猪、茶花鸡…云南对47个畜禽品种开启“遗传资源保护模式”.百家号.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