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河(Jinma River),金马河,古称郝江、皂江、正南江、外水、南江、寿江,长江支流岷江干流的成都市段,金马河作为岷江主要干流,其分流于都江堰鱼嘴水利工程,终至新津区的岷江大桥,全长70.594千米。主要流经成都西部都江堰、崇州市、温江区、新津、双流区五个区县。
金马河作为地区重要的水系之一,贯穿了整个成都平原。由于四川盆地整体特殊的地形条件,流域内部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主要分为北部、西北部高山及南部平原两种地形。金马河流域主要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季风气候,有少部分北部高海拔地区属高原山地气候。历史上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江安河、大朗堰等河渠均自金马河引水。解放后经渠系改造,基本定型。沙黑总河自外江闸分水,至漏沙堰分为沙沟、黑石二河,羊马河则成为黑石河支流,江安河改在内江市取水。大朗堰、石马堰仍自外江引水,主要引回归水和地下水。
金马河流域地处成都市经济圈内。两岸分布了都江堰市温江区、崇州市、双流区、新津区五个区、市、县,面积达4202千米,其中耕地184.44万亩,总人口达276.88万人,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北林绿道、鲁家滩湿地公园、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流域内有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盛牛灯、新津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号子等民俗文化。
金马河的名称,见诸《蜀水考》:“流汶二江之源,其正派日金马河”,又说:“江水东南流至温江县西为金马河,即皂江正流也”。清末,羊马河变成岷江干流,金马河改由此河起水。民国《温江县志》载:金马河“自全集乡北境至天心渡流经八十余里,可行民船”。
金马河作为岷江主要干流,其分流于都江堰鱼嘴水利工程,终至新津区的岷江大桥,自都江堰外江闸门至新津区全长81公里。地理坐标横跨东经104907-103°85',北纬30°57'30°38'。主要流经成都市西部都江堰、崇州市、温江区、新津、双流区五个区县。由于历史上多次河流改道及变迁,自清代后才进一步确认金马河为岷江干流,并承担主要的泄洪功能。在2006年紫坪铺水利工程建成以前,金马河河水文极具不稳定性,曾有记载多次发大水,冲毁两旁堤岸。
历史上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江安河、大朗堰等河渠均自金马河引水。解放后经渠系改造,基本定型。沙黑总河自外江闸分水,至漏沙堰分为沙沟、黑石二河,羊马河则成为黑石河支流,江安河改在内江市取水。大朗堰、石马堰仍自外江引水,主要引回归水和地下水。
沙沟河为外江水系干渠,起于灌县玉堂乡沙黑闸,南流至玉堂乡东,于梁家桥右纳螃蟹河,于流程3.4公里处左分环山渠,至中兴场北,于8.2公里处右纳石定江,又于13公里处中兴乡二江桥右分泊江河(长17公里),左分沙沟河(1970年渠系改造后,沙沟河旧道已废,仅存泊江河),继续西南行,入崇庆县镜后,经三宝庵至元通镇汇入西河左岸。沙沟河(含泊江河)全长31.7公里,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2.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8亿立方米。
螃蟹河为沙沟河右岸支流,系天然河流,发源于灌县古城赵公山南麓山王庙沟,东南至玉堂场下梁家桥汇入沙沟河,河长15公里,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石定江为沙沟河右岸支流,也是天然河流。发源于灌县孙家沟,折东南至灌县中兴场汇入沙沟河,河长13.9公里,流域面积39.9平方公里。
黑石河为外江水系干渠,起于灌县玉堂乡沙黑闸,向南偏东流,经灌县中兴、民兴、岩羊、柳街,崇庆县观胜、梓潼县、廖家、羊马、安乐、大划等乡(镇),于三江镇左纳羊马河,入新津区境,于龙王渡汇入西河左岸。黑石河河长76.4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28.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69亿立方米。
羊马河历史上曾为岷江正流,后演变为沱江系统干渠之一,现经调整,成为黑石河支流。1949年以前,羊马河在灌县大兴乡金马河右岸羊马河口引水,经灌县徐渡、八角、顺江、柳街等乡,至关羽庙入崇庆县境,右分清阳河,又南流至三江镇,与黑石河相汇,河长60公里。1970年渠系改造时封闭羊马河口,灌县徐渡乡均义村以下的羊马河道作为区间排洪河道。1975年又缩窄河床,加固岸堤,现有河长48公里。
金马河双流段从温江区金马乡汪家渡入县境,经擦耳、红石乡、杨公乡崔家林止,全长13.95千米。河床平均宽度525米,最宽处(天星渡)717米,最窄处(金桥镇)293米,平均比降为2.68‰。集雨面积为80.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10.6米秒。大洪峰时为77000米秒。最小流量96米7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6.41亿立方米。落差260米,平均坡降3.78%。洪水时水中夹带砂石,致使河道淤塞,主流不畅,河床紊乱,泛滥成灾。
金马河上游水利枢纽建成前,缺乏调节洪峰水库,因此水量多集中于七、八月份,是夏季汛期高发期,据《灌县志(第一轮)》记载,1936年至2017年发生过5000立方米/s以上的大洪水1次,3000-4000立方米/s的中等洪水9次。2006年紫坪铺水利枢纽建成后,通过人为干预对水量进行调节,使得金马河水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极大减少洪水概率。都江堰渠首段岷江的悬移质输沙率,多年平均为845万吨,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0.54公斤。推移质输沙率于1977年开始观测,大体是:丰水年为200万吨左右;中水年为150万吨左右;枯水年为100万吨左右。
根据对都江堰市紫坪铺、杨柳坪、二王庙水文站1937年至1981年(缺1957年)共44年的资料,都江堰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5.91亿立方米(包括内江市和沱江,下同),多年平均流量486立方米每秒。丰水年频率为10%,平均流量564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77.9亿立方米(1954年)。枯水年频率为80%,平均流量420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32.55亿立方米(1969年)。由于金马河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上游融雪形成,因而年水量分布不均,春季(3至5月)来水量26.76亿立方米,占全年17.2%,夏季(6至8月)来水量68.63亿立方米,占全年44%,秋季(9至11月)来水量45.57亿立方米,占全年29.2%,冬季(12至2月)来水量14.95亿立米,占全年9.6%,其中丰水期为5至10月,占全年来水量的77.7%。金马河径流量尚无实测资料,只能根据上述都江堰资料,按照内沱江分流比例(夏季:涪江40%,外江60%;冬季:内江市60%,外江40%)加以推算。
金马河作为地区重要的水系之一,贯穿了整个成都平原。由于四川盆地整体特殊的地形条件,流域内部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主要分为北部、西北部高山及南部平原两种地形。流域北面及西北面为群山,平均海拔高于1000米,面积占比为26%,其中最高峰位于崇州市鸡冠山国家公园内,海拔为3843米。中部及南部为平原丘陵地区,面积占比74%,最低处海拔为445米。此外平原地区坡度变化较小,范围变化在0°-5°,高山地区坡度变化范围较大,最陡处坡度达67。流域内部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从高山到平原的过渡。
金马河流域主要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季风气候,有少部分北部高海拔地区属高原山地气候。流域整体呈现由南向北从亚热带季风气候到高原气候过渡的趋势。流域内部气温变化较小,常年温度平均在16℃左右,日照较少,降雨充沛。地区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8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8.6℃。平均降雨主要在年均1000毫米左右,由南逐渐向西的过程中,海拔逐渐升高,气温降低,降雨量增多。流域内部最大特点是空气潮湿,多年平均相对湿度维持在82.1%左右,形成夏天闷热,冬天阴冷的现象。
金马河流域土壤质地主要分为9类,主要为水稻土、棕、黑毡土、暗棕壤、潮土、黄壤、褐土、白浆土、灰钙土,流域面积中耕地占比达46.6%。
金马河流域面积为北部森林、草地。流域内生态本底比较好,除城市建设用地受人为过度干扰外,其余均有一定植被覆盖。植物具体分布受海拔影响较大,从北部高海拔到南部平原植物群落依次为高山草甸、冷杉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马尾松林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年两年熟作物田、温带落叶灌从。区内无乔木分布,灌木植物有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草本植物是该区植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水蓼(Pol'gonum hydropiper)、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2015年河岸带有草本植物113种,隶属于32科80属,以沙坑地的物种数最多,砾石地和河滩地次之,斑茅地和芦苇地最少,2018年共记录到草灌植物57科118属161种。河滩地和斑茅地的物种变化最显著,均有灌木物种加入,使物种更丰富。河滩地草本植物增加了13科,但减少了13属和8种,灌木层增加了9科11属12种植物,植被盖度显著增加,优势种由斑茅(Saccharumarundinaceum)、小蓬草(Erigeron acer)变为小赤麻、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斑茅地草本植物减少了8科12属6种,灌木层增加了14科17属17种植物,植被盖度下降,优势种由斑茅、蜈蚣草(Pteris vittat)变为斑茅、水麻。芦苇地和沙坑地的物种变化次之沙坑地物种最丰富,2015和2018年均为最多(分别为59和73种),且以1科1属1种为主,仅有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等有多种植物。砾石地的物种变化最小。
金马河流域常有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白骨顶、崖沙燕、白鹭、白颊噪鹛等鸟类。截至2024年10月,位于金马河畔的白鹤滩中国湿地公园已记录到鸟类186种、鱼类70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普通鵟、黑鸢等。
金马河存在河水流量年内分配不均的问题,径流集中在汛期6~9月,平水及枯水季受都江堰外江闸工程调度尤其是入口闸门控制影响大,枯水季上游都江堰常无来水,河道水量主要靠两岸地下水排泄和自身产水形成,这导致在枯水季若直接从金马河取水,可能面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引发干旱期用水困境。
金马河为岷江干流(沱江),江安河为都江堰市灌溉渠(内江市),两河由西北而东南流经成都市温江区区,为温江境内的两条主要河流,流域暴雨容易造成河水陡涨,加之堤岸不牢、河道弯曲、水利工程等缘故,易造成温江境内洪涝灾害。2005年,温江仅出现1次较大降水天气过程,尽管日降雨量仅43.3毫米,但因输水工程不畅,部份渠段受阻,沿渠低洼地区造成315户房屋进水,农作物被淹2573亩,花木被淹6814亩。2013年7月8~11日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区内受灾人口11330户、31824人,房屋倒塌80余间,道路损毁9136米,桥梁垮塌7座;花木受灾面积87551亩、农作物受灾面积10949亩,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440万元。
岷江干流自灌县青城桥至新津区岷江大桥之间的河段称金马河,这一段河道曾屡经变迁。历史上岷江干流在都江堰以下原称沱江或正南江。据(古今图书集成》所绘明末清初水系图,金马河在温江玉石堰以下与石鱼河分流,当时还不是岷江正流,仅为分支小河。咸丰年间(1851~1861),黑石河扩宽成为岷江正流。光绪年间(1875~1908),羊马河又日渐增宽,成为岷江正流,金马河改由此河分水。民国初年(1912),金马河渐成正流,于是有“黑石大沟,羊马黄河,金马大江”之谚。民国4年张沅实测的(四川省都江堰外江流域淘土埂工平面图》上,灌县万安堤附近有万安桥及岷江大桥,温江赵家渡处有惠政桥位于金马河上。民国9年(温江县志》载有惠政桥木梁“长三十二丈”,三渡水金枢桥、二渡桥皆“长二十四丈”,共四十八丈。可见,民国初年金马河宽仅在150~160米左右。民国21年徐松涛实测的(都江堰流域图》上,灌县秦家渡、两义渡,温江岷江桥穿心店、三渡水等处木桥依然存在。民国22年叠溪地震,堰塞湖溃水成灾,金马河上桥梁全毁,河道扩宽,金马河成为岷江正流的格局乃定。解放后,对岷江正流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并陆续将从岷江正流引水的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上移至外江闸西侧引水,将江安河改在涪江水系走江闸分水,将杨柳河改在江安河分水,岷江正流仅存大朗、石马、遗岩等堰引水,灌溉面积由127万亩缩小到6.4万亩,岷江正流金马河于是形成排洪河道。
解放前,没有专门的江河管理机构,金马河由都江堰管理机构主持治理,安排在岁修期间一并进行。解放后,仍沿旧例结合岁修治理岷江河道。1950年1951年大修,执行都江堰管理处徐松涛提出的“挖河筑堤,封支强干,夹正河床束水攻沙”方略,欲使主流沿新挖河床(宽200米)流行,不冲两岸。其工程规模浩大,投入劳力众多。但因当时对洪水分析和河道演变规律认识不足,挖河断面偏小,岸堤工程偏少,封槽段也仅用干砌块石结构加竹笼卵石护脚,致使汛期洪水一到堤岸便多处决口。1953年,总结1951年治河的经验教训后又实施“放宽河面,分走水;加固河堤,退守老岸”的治理方略。1954年以后,岁修虽一改前规,但由于河面退宽,落淤严重,老岸又多未加固,洪水乱流,防不胜防,沿江群众仍受灾害。1962年,都江堰管理处进行岷江1/5000带状地形图测量,在图上定岸堤规划线,现场实地查证,工程科到沿江征求意见,从上而下,反复多次修订规划线,并通过洪水计算,于1964年完成岷江干流首次规划。此后,沿江各县基本按规划线筑堤,但因当时水泥缺乏,资金困难,堤防工程就地取材,以干砌块石为主,护基部分虽改竹笼为铅丝笼,浅基也逐渐改深,但抗洪能力仍然薄弱,常受洪水毁坏。1969年在水毁工程多、工程费不足的情况下,采取“随弯守点,乘势利导”的方策,以致工段脱节,岸线不连续。
1978年,省革委下达文件,金马河的治理由省上列专款、地方政府负责。温江区提出以“群众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疏通河槽、挖河筑堤;调整急弯、畅泄水流;安流顺轨、淤地造田。当时还总结出新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高筑岸,疏与堵,要全面,险工段,提前干,堤夯实,坡改缓,基挖够,槽填满,石砌岸,脚放堰,勤养护,常看管。”规划中排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1984年,省岷江干流防洪治理规划领导小组成立,开展岷江中游防洪治理规划,沿江成都市、乐山市、宜宾3地市,分别组成规划队。1984年9月,成都市岷江规划队成立,由高华君任队长,陈景瑞任副队长,成员有梁惠生、汪明忠、祝正江、熊长江、夏光明。沿江5县也皆成立岷江规划组,1986年完成规划任务。提出的治理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整治:面对现实,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效益;疏堵结合,满足行洪;统筹安排,分期实施;先保重点,后顾一般。”市内岷江河段堤防工程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鉴于1964年曾发生过特大洪水,故又用100年一遇洪水复核。
上述规划,经多年实施,至1989年,岷江成都市市段175公里的河岸线,80%已基本建成堤防线,其中浆砌堤占38%,防洪能力有所提高。
金马河是成都平原的一条重要排洪、灌溉河道也是成都市境内一条重要的多功能输水河道,地处成都市经济圈内。两岸分布了都江堰市温江区、崇州市、双流区、新津区五个区、市、县,面积达4202千米,其中耕地184.44万亩,总人口达276.88万人,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金马河段也曾通航。但由于后来陆路的发展,逐步断航。金马河段至徐渡,经温江区河坝场,温江三渡水至新津邓公场,全长100公里,航期每年4—12月,吨级6—30吨。
民国时期,内江市、沱江有木船20余支。在外江航线上往返于温江区、新津等地运盐巴、红糖、日用百货和转运药材等。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935年—1940年)间,重庆民生航运公司在灌县设立代办处,揽运下江各地货物水运。岷江正流一段航道有私营煤船。1965年运输渐转向陆运,船、筏运输日益稀少,终至断航。
清末到民国时期,金马河上从上游的灌县段到下游的新津段,基本上没有桥梁,两岸民众和商旅完全靠坐渡船过河。灌县境内的渡口主要有马家渡、秦家渡、徐家渡、巴家渡、一义渡、二义渡、三义渡;此外,还有“骆家船”“梁家船”“余家船”“车家船”“王家船”等。
民国四年,张沅实测的《四川省都江堰沱江流域淘土埂工平面图》上,灌县万安堤附近有万安桥及岷江大桥,温江赵家渡处有惠政桥位于金马河上。
民国九年,《温江县志》载有惠政桥木梁“长三十二丈”,三渡水金枢桥、二渡桥皆“长二十四丈”,共四十八丈。可见,民国初年金马河宽仅在150~160米左右。民国二十一年徐松涛实测的《都江堰流域图》上,灌县秦家渡、二义渡,温江岷江桥、穿心店、三渡水等处木桥依然存在。民国22年叠溪地震,堰塞湖溃水成灾,金马河上桥梁全毁,河道扩宽,金马河成为岷江正流的格局乃定。
新中国成立后,仅在都江堰市境内,金马河上就陆续建起多座桥梁,如青城大桥、都汶高速公路紫坪铺水库大桥、紫坪铺大坝岷江彩虹桥、彩虹大道青城大桥、聚青路青城大桥、驾青路青城大桥、成青路青城大桥、都汶高速青城大桥、成灌铁路青城大桥、岷江拦水大坝青城大桥,这些桥梁的建设促进了两岸的交通和经济发展。
灌县玉堂乡(今玉堂街道)马家渡旁边,曾经有横跨岷江的两座廊桥,一座叫永康桥,一座叫永宁桥。抗战时期,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在马家渡修建了一座长长的木桥,名为“中正桥”。1963年,灌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修建了一座一座横跨岷江的公路大桥——青城大桥。它不仅是都江堰境内五座跨岷江公路大桥中的第一座,也是成都平原与汶川少数民族地区物资交易的重要通道。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结束后,青城大桥处于成都—那曲公路、省道106两线交汇处,跨越岷江上游河道,是连接都江堰市老城区与滨江新区的核心通道,同时也是前往汶川和青城山山的关键分流路线,肩负着重要的交通和经济交流使命。
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原设计荷载、行洪能力等标准较低,加之受到2008年“5·12”汶川地震及多次特大暴雨冲刷等因素影响,青城大桥桥墩损毁严重。2013年,经专业机构鉴定为五类危桥,都江堰市随即对其实施临时封闭。2015年开始,青城大桥临时保通运行了三年,但由于钢便桥超极限使用,大桥于2018年8月正式封闭。2021年10月,都江堰市开始建成青城大桥。青城大桥为特大型桥梁,单跨336米,桥宽40至47米,设计双向六车道,同时兼顾人行通过、观景等需求。
都江堰市金马河二号拦河闸工程,是岷江干流成都河段金马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8孔拦河闸、14组桥墩和13跨桥梁组成的交通桥及两岸加固堤防。都江堰市金马河二号拦河闸工程,是岷江干流成都市河段金马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8孔拦河闸、14组桥墩和13跨桥梁组成的交通桥及两岸加固堤防。
金马河拦河大坝位于双流区彭镇,是双流区及天府新区的重要取水水源,关系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重点区域和供区百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还承担着为大朗堰灌区8000亩农田提供农灌用水的重任。2024年8月,受上游强降雨影响,金马河过高流量对该大坝构成重大威胁,经相关部门56小时连续奋战,完成了大坝的应急抢险加固。
金马河曾因人为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非法采砂现象猖獗,盗采砾石行为频发,伴随卡车抛撒砂石,造成乌烟瘴气;存在非法排污情况,网箱养鱼将水“染”成墨绿色,临水农家乐、沿渠养殖场以及偷排建渣等行为,对水体和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问题使得部分“犄角旮旯”成为环境治理盲区,地表水水质一度降至劣V类,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018年8月,成都市城管委以“双随机一公开”的督查方式,对城市管理领域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开展专项督查。其中,重点督查垃圾中转房、垃圾转运站渗滤液收集处理、沿街餐饮店违法排污行为、机动车清洗站排污行为等情况。
近年来,新津区围绕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总体目标,紧盯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河长制六大工作任务,全面强化河长制管理,进一步推动河长制走深走实,各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国考岷江岳店子下断面水质保持III类,市考西河龙王渡口断面和金马河广滩断面水质保持Ⅱ类,省考南河老南桥断面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逐年提升至III类,成功达到优良水体标准。
北林绿道傍金马河而建,全长约65公里串联了鲁家滩运动公园、鲁家滩湿地、康家浩湿地公园、心灵湖等点位,是一条囊括了农旅、农创、农养的田园生态绿道。
鲁家滩湿地公园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临江村,与金马河毗邻,占地面积约0.67千米2,其中水域面积约0.4千米2,湿地滩涂面积约0.27千米2,是温江区唯一一片自然形成的开阔水面,也是温江区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2016年以来,和盛镇开展鲁家滩整治工作,使鲁家滩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鲁家滩湿地公园建成。经过近四年的努力,鲁家滩湿地公园已成为成都近郊休闲、健身的网红打卡地,2019年,游客数量达30万人次。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由南向北呈狭长型廊道走向,包括岷江干流董河坝至金马河与西河交汇处以及西河部分河段。湿地公园总面积440.48公顷,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47′45.35″~103°54′36.68″,北纬30°22′27.73″~30°27′12.31″之间。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于2024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四川成都,占地面积约650.57公顷,湿地率95%左右,是成都主城区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成都市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19年,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正式挂牌;随后成功申报了成都市科普基地、四川省自然教育基地。
白鹤滩湿地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与邛崃山之间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中国一二级阶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区。水系上,属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岷江的中上游流域,是岷江自都江堰分流并穿过成都平原后,沱江(干流)及其支流的重要汇合点。由于都江堰将岷江上游大部分的泥沙排到外江,致使外江上形成数量和大小数倍于内江市的沙洲滩涂湿地,白鹤滩湿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得天独厚的生态区位条件,孕育出河滩、沙洲、回水湾、池塘、河流、浅滩、草地、森林等多样的生境类型;让白鹤滩湿地成为了超过462种植物,179种鸟类,15种中小型兽类,59种鱼类,以及超过79种昆虫,19种两栖、爬行纲赖以生存的“湿意”家园。
桥津上街遗址,位于新津区五津街道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西北门,小地名林家院子。遗址西侧约500米即是岷江干流金马河。该地因曾为新津县治所在地,至今仍有“新津老县城”之称。桥津上街汉代遗址发现灰坑20余个,灰沟8条,房址9座,卵石堆积4处,水井1口,古河沟和河道5条。遗址主体时代为西汉,发现有西汉时期典型陶器如釜形鼎,折腹钵,釜,瓮,凸棱纹盆,甑,卷云纹瓦当,半两和五铢铜钱等。
金泉寺位于金牛区金泉街道,据《成都县志》载,“金泉寺,县西四甲十五里。明弘治七年重修。”金泉街道因辖区内有金泉寺而得名,这里有古蜀人淘金和袁天罡、李淳风斗法等传说,2013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擦耳岩属成都西出蜀州大邑临邛最捷径的要津,属古邮传道,商贸道,南方丝绸之路要道。擦耳岩镇为千年古渡镇,因过往人多而形成的镇。清末民初,镇的规模最大。民国22年(即1933年),受叠溪地震洪水冲毁,街道被冲毁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街道。后又因解放初土匪叛乱解放被烧,李家寺庙宇被拆等,留下了一隅擦耳岩老街。
擦耳岩正街是由成都西出双流彭镇的大路,由李家寺街东来,进擦耳岩街到岷江金马河渡口,过河去崇州大邑邛崃等。擦耳岩正街,是金桥镇的主要街道,街上主要商铺是饭馆旅店,如长庚旅店、李白清旅店、人家旅店、李家寺街上的康家饭店(旅店)等,还有徐茂森的米铺、艾洪顺郁金子中药材收购加工铺、李家寺西场口的石灰铺等其他商铺。
政治一条街是擦耳岩正街中间的主要岔口,形成丁字形街口,这条街斜岔通到金马河上游,街长约200米。民国期间,街上住家户都是比较有身份的舵把子袍哥大爷等人家。这条街主要以茶铺为主,在众多的店铺中共有七、八家茶铺,其中以陈汉波、徐茂森和伍晓轩三家茶馆最有特色,它们构成了擦耳岩特殊的一道风景线。
擦耳岩老街原有擦耳岩廊桥建于清光绪年间的1890年,1896年夏被洪水冲毁,史料记载,廊桥有桥楼48间,桥长约200米。廊桥的建筑规模和质朴样式及风景,俨然属中国成都川西平原第一廊桥。
永盛牛灯是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晚清以来流传于温江区永盛镇的民间舞蹈。牛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永盛牛灯兴于清代晚期,盛于20世纪50年代,曾在永盛镇尚合村、金鸡村广泛流行,尤以石磊村最盛。永盛牛灯一般由三人演出,一人扮演牧童,二人头顶道具扮牛,舞蹈动作以模仿耕牛的日常习性以及与主人和谐相处的情景为主,形式活泼生动,保持了灯彩表演的艺术形态,同时伴有山歌清唱,瑞安鼓词生动朴实,唱腔悠扬婉转,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过年耍牛灯,不仅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敬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传统习俗。与传统龙灯、狮灯相比,牛灯更显稀少和珍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传承历史文化、了解川西民俗具有极高价值。近年来,为保护传承牛灯,永盛镇投入资金对其进行恢复,培训年轻人学习牛灯表演,配置表演道具,还在学校专门开辟了牛灯课程,并建立了永盛牛灯少年队。
永盛位于金马河西岸,与温江主城区隔河相望,是典型的平原风景。永盛的牛多为水牛。每逢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人们就选出身手矫健、头脑活泛的精壮小伙,装扮成黝黑高大的水牛,在鼓乐与民俗音乐的配合下,走村串户,表演耕田犁地、牛儿撒欢、斗牛犬等农耕场景。
新津龙舟竞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起源于唐代。在龙舟竞渡中,为了协调划桨动作,鼓舞士气,张扬实力,每只船都要吆喝龙舟号子,全船队员随着号子声和鼓乐的节奏声齐声高唱,使竞赛更加刺激和有趣。龙舟号子主要流行于新津南河、西河、金马河两岸的船家之中,尤以新津永商镇最为盛传。
新津区龙舟号子,有着独特的川西民俗韵味和文化内涵,它起源于民间,口头传承于各民间艺人之间。过去数十年间,把龙舟号子演唱得炉火纯青的是老船工宋炳云,其嗓音苍劲明亮,演唱时声情并茂,由他领唱、新津代表队演出的《龙舟号子》获1990年成都市山歌、劳动号子大赛一等奖。在新津,许多上点岁数的老人都能完整地演唱龙舟号子。
新津龙舟号子分《游江号子》和《抢红号子》。《游江号子》悠扬动听,抢红(夺标竞赛)前,一只只龙舟出场亮相,号子声声透着满船人得胜的期望,若抢红后夺了标,号子声则是满船人得胜后自豪的炫耀。由负责指挥的前领江神气活现地领唱,众划手手起桨落,和而歌之。从一条条龙船上传出的《游江号子》声此起彼落,映山映水。《抢红号子》则是龙船抢红时吼出的劳动号子,当数船齐发劈波斩浪时,众人边奋勇划桨,边吼出“嗨嗨嗨嗨”的急促号子声,前领江以擂鼓点或吹口哨进行指挥。
龙舟号子,2006年被列入成都市新津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有一户赵姓人家田里的巨石旁长结了一个大南瓜。一位白胡子老道以高价预订此瓜,约定八月十五亲自来摘。赵家人担心南瓜被偷,提前将其摘下藏起来。老道士得知后遗憾地告诉他们,那南瓜实为野生灵芝,其旁侧的巨石实为神马,待巨石变为真马吃下南瓜,骑上它就能羽化成仙。现在南瓜被提前摘下,神马也失去了飞天能力。后来巨石化为金色高头大马,吃掉南瓜跳进小河,河水陡涨,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后来被称为金马河。
“赵巧开凿金马河”讲述了春秋时期鲁班带徒弟赵巧到都江堰市治水的故事。赵巧提议在玉垒山脚开凿二江分流,与师傅分工凿江。赵巧在凿外江时发现了金光闪闪的石头,忙里偷闲雕刻起石马来。待鲁班检查时却发现外江散沙砾石未清,赵巧备感羞愧,手中的石马随之落入外江,从此该江得名金马河。
而玉石堤的由来则与明代温江县令李端筑堤防洪有关。李端在治理金马河洪水时,初筑土堤失败,有人建议不如放弃,李端愤而将乌纱帽扔入河中,以示决心。在他的激励下,众人最终用生石灰、卵石、粘土筑成了坚实的长堤,使县境免遭水患。寒冬时,长堤下的河漕水清石蓝,犹如李端掷入的乌纱帽上的美玉,故堤得名“玉石堤”。
2025年7月,有网友在成都温江区金马河拍到一只水豚(“卡皮巴拉”),视频拍摄于2024年,此后近一年未再出现。附近商家称,这很可能是其两年前因笼子未关好而偷跑丢失的两只之一,当时曾悬赏寻找但至今未找到,商家老板也联系过拍摄者确认情况。
MEMORY ‖ Name of Wenjiang 城市之名.温江新闻网.2025-07-17
寻踪天府源渠堰(31).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6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警示“金马河是泄洪道” 仍难挡戏水游客涉险.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4-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 )(公示本).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2025-07-17
“水润天府”十佳案例⑥ | 金马河(温江段)蓝网示范项目:一河千年韵 梦印金马湖.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提醒!金马河是泄洪道,切勿下河纳凉.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还在家里跳“刘畊宏”?来金马河边这些地方运动起来不香吗→.今日头条.2025-07-17
成都市温江区▪鲁家滩湿地公园.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游步道改建为防洪抢险通道的公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2025-07-17
牛灯(永盛牛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5-07-17
传统音乐一龙舟号子.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2025-07-17
田园诗意的金马河鲁家滩公园 打造温江人骄傲、成都人爱来的运动休闲绣带.华西都市网.2025-07-17
全省唯一!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获评2024年“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都江堰市金马河二号拦河闸工程蓄水试验圆满成功!.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双流水务顺利完成金马河拦河大坝紧急抢险,坚决守住百万群众供水安全“生命线”.成都全搜索新闻网.2025-07-17
一条大河的生态“回归”.新华网.2025-07-17
成都启动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年底前完成整改.搜狐网.2025-07-17
300多名“泳”者齐聚幸福水城 碧水蓝天畅游金马河.百家号.2025-07-17
温江鲁家滩湿地公园入选!“我在成都看雪山”首批推荐观景点位出炉→.成都市人民政府.2025-07-17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挖出两千年前“餐饮”店 成都平原首现商旅用途房址.封面新闻.2025-07-17
金牛寻古 | 这座古刹竟与古蜀淘金、袁天罡有关?.今日头条.2025-07-17
擦耳岩,承载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今日头条.2025-07-17
巴蜀非遗丨永盛牛灯,川西坝子上跳动的农耕记忆.云上丹巴.2025-07-17
天府非遗“八个一”|温江区篇——望山亲水、推窗见景,这里有你向往的诗和远方~.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成都一河滩发现有“卡皮巴拉”闲逛?附近商家:很像偷跑被“悬赏”的那只.今日头条.2025-07-17
随机推荐
金马河(Jinma River),金马河,古称郝江、皂江、正南江、外水、南江、寿江,长江支流岷江干流的成都市段,金马河作为岷江主要干流,其分流于都江堰鱼嘴水利工程,终至新津区的岷江大桥,全长70.594千米。主要流经成都西部都江堰、崇州市、温江区、新津、双流区五个区县。
金马河作为地区重要的水系之一,贯穿了整个成都平原。由于四川盆地整体特殊的地形条件,流域内部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主要分为北部、西北部高山及南部平原两种地形。金马河流域主要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季风气候,有少部分北部高海拔地区属高原山地气候。历史上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江安河、大朗堰等河渠均自金马河引水。解放后经渠系改造,基本定型。沙黑总河自外江闸分水,至漏沙堰分为沙沟、黑石二河,羊马河则成为黑石河支流,江安河改在内江市取水。大朗堰、石马堰仍自外江引水,主要引回归水和地下水。
金马河流域地处成都市经济圈内。两岸分布了都江堰市温江区、崇州市、双流区、新津区五个区、市、县,面积达4202千米,其中耕地184.44万亩,总人口达276.88万人,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北林绿道、鲁家滩湿地公园、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流域内有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盛牛灯、新津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号子等民俗文化。
名称来源
金马河的名称,见诸《蜀水考》:“流汶二江之源,其正派日金马河”,又说:“江水东南流至温江县西为金马河,即皂江正流也”。清末,羊马河变成岷江干流,金马河改由此河起水。民国《温江县志》载:金马河“自全集乡北境至天心渡流经八十余里,可行民船”。
位置境域
金马河作为岷江主要干流,其分流于都江堰鱼嘴水利工程,终至新津区的岷江大桥,自都江堰外江闸门至新津区全长81公里。地理坐标横跨东经104907-103°85',北纬30°57'30°38'。主要流经成都市西部都江堰、崇州市、温江区、新津、双流区五个区县。由于历史上多次河流改道及变迁,自清代后才进一步确认金马河为岷江干流,并承担主要的泄洪功能。在2006年紫坪铺水利工程建成以前,金马河河水文极具不稳定性,曾有记载多次发大水,冲毁两旁堤岸。
流域水系与特征
水系组成
历史上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江安河、大朗堰等河渠均自金马河引水。解放后经渠系改造,基本定型。沙黑总河自外江闸分水,至漏沙堰分为沙沟、黑石二河,羊马河则成为黑石河支流,江安河改在内江市取水。大朗堰、石马堰仍自外江引水,主要引回归水和地下水。
沙沟河
沙沟河为外江水系干渠,起于灌县玉堂乡沙黑闸,南流至玉堂乡东,于梁家桥右纳螃蟹河,于流程3.4公里处左分环山渠,至中兴场北,于8.2公里处右纳石定江,又于13公里处中兴乡二江桥右分泊江河(长17公里),左分沙沟河(1970年渠系改造后,沙沟河旧道已废,仅存泊江河),继续西南行,入崇庆县镜后,经三宝庵至元通镇汇入西河左岸。沙沟河(含泊江河)全长31.7公里,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2.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8亿立方米。
螃蟹河为沙沟河右岸支流,系天然河流,发源于灌县古城赵公山南麓山王庙沟,东南至玉堂场下梁家桥汇入沙沟河,河长15公里,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石定江为沙沟河右岸支流,也是天然河流。发源于灌县孙家沟,折东南至灌县中兴场汇入沙沟河,河长13.9公里,流域面积39.9平方公里。
黑石河
黑石河为外江水系干渠,起于灌县玉堂乡沙黑闸,向南偏东流,经灌县中兴、民兴、岩羊、柳街,崇庆县观胜、梓潼县、廖家、羊马、安乐、大划等乡(镇),于三江镇左纳羊马河,入新津区境,于龙王渡汇入西河左岸。黑石河河长76.4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28.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69亿立方米。
羊马河
羊马河历史上曾为岷江正流,后演变为沱江系统干渠之一,现经调整,成为黑石河支流。1949年以前,羊马河在灌县大兴乡金马河右岸羊马河口引水,经灌县徐渡、八角、顺江、柳街等乡,至关羽庙入崇庆县境,右分清阳河,又南流至三江镇,与黑石河相汇,河长60公里。1970年渠系改造时封闭羊马河口,灌县徐渡乡均义村以下的羊马河道作为区间排洪河道。1975年又缩窄河床,加固岸堤,现有河长48公里。
水文特征
金马河双流段从温江区金马乡汪家渡入县境,经擦耳、红石乡、杨公乡崔家林止,全长13.95千米。河床平均宽度525米,最宽处(天星渡)717米,最窄处(金桥镇)293米,平均比降为2.68‰。集雨面积为80.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10.6米秒。大洪峰时为77000米秒。最小流量96米7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6.41亿立方米。落差260米,平均坡降3.78%。洪水时水中夹带砂石,致使河道淤塞,主流不畅,河床紊乱,泛滥成灾。
金马河上游水利枢纽建成前,缺乏调节洪峰水库,因此水量多集中于七、八月份,是夏季汛期高发期,据《灌县志(第一轮)》记载,1936年至2017年发生过5000立方米/s以上的大洪水1次,3000-4000立方米/s的中等洪水9次。2006年紫坪铺水利枢纽建成后,通过人为干预对水量进行调节,使得金马河水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极大减少洪水概率。都江堰渠首段岷江的悬移质输沙率,多年平均为845万吨,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0.54公斤。推移质输沙率于1977年开始观测,大体是:丰水年为200万吨左右;中水年为150万吨左右;枯水年为100万吨左右。
根据对都江堰市紫坪铺、杨柳坪、二王庙水文站1937年至1981年(缺1957年)共44年的资料,都江堰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5.91亿立方米(包括内江市和沱江,下同),多年平均流量486立方米每秒。丰水年频率为10%,平均流量564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77.9亿立方米(1954年)。枯水年频率为80%,平均流量420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32.55亿立方米(1969年)。由于金马河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上游融雪形成,因而年水量分布不均,春季(3至5月)来水量26.76亿立方米,占全年17.2%,夏季(6至8月)来水量68.63亿立方米,占全年44%,秋季(9至11月)来水量45.57亿立方米,占全年29.2%,冬季(12至2月)来水量14.95亿立米,占全年9.6%,其中丰水期为5至10月,占全年来水量的77.7%。金马河径流量尚无实测资料,只能根据上述都江堰资料,按照内沱江分流比例(夏季:涪江40%,外江60%;冬季:内江市60%,外江40%)加以推算。
地理特征
地形地貌
金马河作为地区重要的水系之一,贯穿了整个成都平原。由于四川盆地整体特殊的地形条件,流域内部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主要分为北部、西北部高山及南部平原两种地形。流域北面及西北面为群山,平均海拔高于1000米,面积占比为26%,其中最高峰位于崇州市鸡冠山国家公园内,海拔为3843米。中部及南部为平原丘陵地区,面积占比74%,最低处海拔为445米。此外平原地区坡度变化较小,范围变化在0°-5°,高山地区坡度变化范围较大,最陡处坡度达67。流域内部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从高山到平原的过渡。
气候特征
金马河流域主要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季风气候,有少部分北部高海拔地区属高原山地气候。流域整体呈现由南向北从亚热带季风气候到高原气候过渡的趋势。流域内部气温变化较小,常年温度平均在16℃左右,日照较少,降雨充沛。地区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8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8.6℃。平均降雨主要在年均1000毫米左右,由南逐渐向西的过程中,海拔逐渐升高,气温降低,降雨量增多。流域内部最大特点是空气潮湿,多年平均相对湿度维持在82.1%左右,形成夏天闷热,冬天阴冷的现象。
土壤
金马河流域土壤质地主要分为9类,主要为水稻土、棕、黑毡土、暗棕壤、潮土、黄壤、褐土、白浆土、灰钙土,流域面积中耕地占比达46.6%。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金马河流域面积为北部森林、草地。流域内生态本底比较好,除城市建设用地受人为过度干扰外,其余均有一定植被覆盖。植物具体分布受海拔影响较大,从北部高海拔到南部平原植物群落依次为高山草甸、冷杉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马尾松林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年两年熟作物田、温带落叶灌从。区内无乔木分布,灌木植物有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草本植物是该区植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水蓼(Pol'gonum hydropiper)、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2015年河岸带有草本植物113种,隶属于32科80属,以沙坑地的物种数最多,砾石地和河滩地次之,斑茅地和芦苇地最少,2018年共记录到草灌植物57科118属161种。河滩地和斑茅地的物种变化最显著,均有灌木物种加入,使物种更丰富。河滩地草本植物增加了13科,但减少了13属和8种,灌木层增加了9科11属12种植物,植被盖度显著增加,优势种由斑茅(Saccharumarundinaceum)、小蓬草(Erigeron acer)变为小赤麻、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斑茅地草本植物减少了8科12属6种,灌木层增加了14科17属17种植物,植被盖度下降,优势种由斑茅、蜈蚣草(Pteris vittat)变为斑茅、水麻。芦苇地和沙坑地的物种变化次之沙坑地物种最丰富,2015和2018年均为最多(分别为59和73种),且以1科1属1种为主,仅有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等有多种植物。砾石地的物种变化最小。
动物
金马河流域常有印度斑嘴鸭东部亚种、白骨顶、崖沙燕、白鹭、白颊噪鹛等鸟类。截至2024年10月,位于金马河畔的白鹤滩中国湿地公园已记录到鸟类186种、鱼类70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普通鵟、黑鸢等。
自然灾害
干旱灾害
金马河存在河水流量年内分配不均的问题,径流集中在汛期6~9月,平水及枯水季受都江堰外江闸工程调度尤其是入口闸门控制影响大,枯水季上游都江堰常无来水,河道水量主要靠两岸地下水排泄和自身产水形成,这导致在枯水季若直接从金马河取水,可能面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引发干旱期用水困境。
洪涝灾害
金马河为岷江干流(沱江),江安河为都江堰市灌溉渠(内江市),两河由西北而东南流经成都市温江区区,为温江境内的两条主要河流,流域暴雨容易造成河水陡涨,加之堤岸不牢、河道弯曲、水利工程等缘故,易造成温江境内洪涝灾害。2005年,温江仅出现1次较大降水天气过程,尽管日降雨量仅43.3毫米,但因输水工程不畅,部份渠段受阻,沿渠低洼地区造成315户房屋进水,农作物被淹2573亩,花木被淹6814亩。2013年7月8~11日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区内受灾人口11330户、31824人,房屋倒塌80余间,道路损毁9136米,桥梁垮塌7座;花木受灾面积87551亩、农作物受灾面积10949亩,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440万元。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河道变迁
岷江干流自灌县青城桥至新津区岷江大桥之间的河段称金马河,这一段河道曾屡经变迁。历史上岷江干流在都江堰以下原称沱江或正南江。据(古今图书集成》所绘明末清初水系图,金马河在温江玉石堰以下与石鱼河分流,当时还不是岷江正流,仅为分支小河。咸丰年间(1851~1861),黑石河扩宽成为岷江正流。光绪年间(1875~1908),羊马河又日渐增宽,成为岷江正流,金马河改由此河分水。民国初年(1912),金马河渐成正流,于是有“黑石大沟,羊马黄河,金马大江”之谚。民国4年张沅实测的(四川省都江堰外江流域淘土埂工平面图》上,灌县万安堤附近有万安桥及岷江大桥,温江赵家渡处有惠政桥位于金马河上。民国9年(温江县志》载有惠政桥木梁“长三十二丈”,三渡水金枢桥、二渡桥皆“长二十四丈”,共四十八丈。可见,民国初年金马河宽仅在150~160米左右。民国21年徐松涛实测的(都江堰流域图》上,灌县秦家渡、两义渡,温江岷江桥穿心店、三渡水等处木桥依然存在。民国22年叠溪地震,堰塞湖溃水成灾,金马河上桥梁全毁,河道扩宽,金马河成为岷江正流的格局乃定。解放后,对岷江正流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并陆续将从岷江正流引水的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上移至外江闸西侧引水,将江安河改在涪江水系走江闸分水,将杨柳河改在江安河分水,岷江正流仅存大朗、石马、遗岩等堰引水,灌溉面积由127万亩缩小到6.4万亩,岷江正流金马河于是形成排洪河道。
治理过程
解放前,没有专门的江河管理机构,金马河由都江堰管理机构主持治理,安排在岁修期间一并进行。解放后,仍沿旧例结合岁修治理岷江河道。1950年1951年大修,执行都江堰管理处徐松涛提出的“挖河筑堤,封支强干,夹正河床束水攻沙”方略,欲使主流沿新挖河床(宽200米)流行,不冲两岸。其工程规模浩大,投入劳力众多。但因当时对洪水分析和河道演变规律认识不足,挖河断面偏小,岸堤工程偏少,封槽段也仅用干砌块石结构加竹笼卵石护脚,致使汛期洪水一到堤岸便多处决口。1953年,总结1951年治河的经验教训后又实施“放宽河面,分走水;加固河堤,退守老岸”的治理方略。1954年以后,岁修虽一改前规,但由于河面退宽,落淤严重,老岸又多未加固,洪水乱流,防不胜防,沿江群众仍受灾害。1962年,都江堰管理处进行岷江1/5000带状地形图测量,在图上定岸堤规划线,现场实地查证,工程科到沿江征求意见,从上而下,反复多次修订规划线,并通过洪水计算,于1964年完成岷江干流首次规划。此后,沿江各县基本按规划线筑堤,但因当时水泥缺乏,资金困难,堤防工程就地取材,以干砌块石为主,护基部分虽改竹笼为铅丝笼,浅基也逐渐改深,但抗洪能力仍然薄弱,常受洪水毁坏。1969年在水毁工程多、工程费不足的情况下,采取“随弯守点,乘势利导”的方策,以致工段脱节,岸线不连续。
1978年,省革委下达文件,金马河的治理由省上列专款、地方政府负责。温江区提出以“群众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疏通河槽、挖河筑堤;调整急弯、畅泄水流;安流顺轨、淤地造田。当时还总结出新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高筑岸,疏与堵,要全面,险工段,提前干,堤夯实,坡改缓,基挖够,槽填满,石砌岸,脚放堰,勤养护,常看管。”规划中排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1984年,省岷江干流防洪治理规划领导小组成立,开展岷江中游防洪治理规划,沿江成都市、乐山市、宜宾3地市,分别组成规划队。1984年9月,成都市岷江规划队成立,由高华君任队长,陈景瑞任副队长,成员有梁惠生、汪明忠、祝正江、熊长江、夏光明。沿江5县也皆成立岷江规划组,1986年完成规划任务。提出的治理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整治:面对现实,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讲求效益;疏堵结合,满足行洪;统筹安排,分期实施;先保重点,后顾一般。”市内岷江河段堤防工程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鉴于1964年曾发生过特大洪水,故又用100年一遇洪水复核。
上述规划,经多年实施,至1989年,岷江成都市市段175公里的河岸线,80%已基本建成堤防线,其中浆砌堤占38%,防洪能力有所提高。
经济发展
金马河是成都平原的一条重要排洪、灌溉河道也是成都市境内一条重要的多功能输水河道,地处成都市经济圈内。两岸分布了都江堰市温江区、崇州市、双流区、新津区五个区、市、县,面积达4202千米,其中耕地184.44万亩,总人口达276.88万人,在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交通发展
航运
古代,金马河段也曾通航。但由于后来陆路的发展,逐步断航。金马河段至徐渡,经温江区河坝场,温江三渡水至新津邓公场,全长100公里,航期每年4—12月,吨级6—30吨。
民国时期,内江市、沱江有木船20余支。在外江航线上往返于温江区、新津等地运盐巴、红糖、日用百货和转运药材等。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935年—1940年)间,重庆民生航运公司在灌县设立代办处,揽运下江各地货物水运。岷江正流一段航道有私营煤船。1965年运输渐转向陆运,船、筏运输日益稀少,终至断航。
清末到民国时期,金马河上从上游的灌县段到下游的新津段,基本上没有桥梁,两岸民众和商旅完全靠坐渡船过河。灌县境内的渡口主要有马家渡、秦家渡、徐家渡、巴家渡、一义渡、二义渡、三义渡;此外,还有“骆家船”“梁家船”“余家船”“车家船”“王家船”等。
桥梁
民国四年,张沅实测的《四川省都江堰沱江流域淘土埂工平面图》上,灌县万安堤附近有万安桥及岷江大桥,温江赵家渡处有惠政桥位于金马河上。
民国九年,《温江县志》载有惠政桥木梁“长三十二丈”,三渡水金枢桥、二渡桥皆“长二十四丈”,共四十八丈。可见,民国初年金马河宽仅在150~160米左右。民国二十一年徐松涛实测的《都江堰流域图》上,灌县秦家渡、二义渡,温江岷江桥、穿心店、三渡水等处木桥依然存在。民国22年叠溪地震,堰塞湖溃水成灾,金马河上桥梁全毁,河道扩宽,金马河成为岷江正流的格局乃定。
新中国成立后,仅在都江堰市境内,金马河上就陆续建起多座桥梁,如青城大桥、都汶高速公路紫坪铺水库大桥、紫坪铺大坝岷江彩虹桥、彩虹大道青城大桥、聚青路青城大桥、驾青路青城大桥、成青路青城大桥、都汶高速青城大桥、成灌铁路青城大桥、岷江拦水大坝青城大桥,这些桥梁的建设促进了两岸的交通和经济发展。
灌县玉堂乡(今玉堂街道)马家渡旁边,曾经有横跨岷江的两座廊桥,一座叫永康桥,一座叫永宁桥。抗战时期,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在马家渡修建了一座长长的木桥,名为“中正桥”。1963年,灌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修建了一座一座横跨岷江的公路大桥——青城大桥。它不仅是都江堰境内五座跨岷江公路大桥中的第一座,也是成都平原与汶川少数民族地区物资交易的重要通道。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结束后,青城大桥处于成都—那曲公路、省道106两线交汇处,跨越岷江上游河道,是连接都江堰市老城区与滨江新区的核心通道,同时也是前往汶川和青城山山的关键分流路线,肩负着重要的交通和经济交流使命。
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原设计荷载、行洪能力等标准较低,加之受到2008年“5·12”汶川地震及多次特大暴雨冲刷等因素影响,青城大桥桥墩损毁严重。2013年,经专业机构鉴定为五类危桥,都江堰市随即对其实施临时封闭。2015年开始,青城大桥临时保通运行了三年,但由于钢便桥超极限使用,大桥于2018年8月正式封闭。2021年10月,都江堰市开始建成青城大桥。青城大桥为特大型桥梁,单跨336米,桥宽40至47米,设计双向六车道,同时兼顾人行通过、观景等需求。
水利工程
都江堰市金马河二号拦河闸工程
都江堰市金马河二号拦河闸工程,是岷江干流成都河段金马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8孔拦河闸、14组桥墩和13跨桥梁组成的交通桥及两岸加固堤防。都江堰市金马河二号拦河闸工程,是岷江干流成都市河段金马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8孔拦河闸、14组桥墩和13跨桥梁组成的交通桥及两岸加固堤防。
金马河拦河大坝
金马河拦河大坝位于双流区彭镇,是双流区及天府新区的重要取水水源,关系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重点区域和供区百万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还承担着为大朗堰灌区8000亩农田提供农灌用水的重任。2024年8月,受上游强降雨影响,金马河过高流量对该大坝构成重大威胁,经相关部门56小时连续奋战,完成了大坝的应急抢险加固。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金马河曾因人为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非法采砂现象猖獗,盗采砾石行为频发,伴随卡车抛撒砂石,造成乌烟瘴气;存在非法排污情况,网箱养鱼将水“染”成墨绿色,临水农家乐、沿渠养殖场以及偷排建渣等行为,对水体和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问题使得部分“犄角旮旯”成为环境治理盲区,地表水水质一度降至劣V类,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环境保护
2018年8月,成都市城管委以“双随机一公开”的督查方式,对城市管理领域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开展专项督查。其中,重点督查垃圾中转房、垃圾转运站渗滤液收集处理、沿街餐饮店违法排污行为、机动车清洗站排污行为等情况。
近年来,新津区围绕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总体目标,紧盯围绕“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河长制六大工作任务,全面强化河长制管理,进一步推动河长制走深走实,各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国考岷江岳店子下断面水质保持III类,市考西河龙王渡口断面和金马河广滩断面水质保持Ⅱ类,省考南河老南桥断面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逐年提升至III类,成功达到优良水体标准。
风景名胜
北林绿道
北林绿道傍金马河而建,全长约65公里串联了鲁家滩运动公园、鲁家滩湿地、康家浩湿地公园、心灵湖等点位,是一条囊括了农旅、农创、农养的田园生态绿道。
鲁家滩湿地公园
鲁家滩湿地公园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临江村,与金马河毗邻,占地面积约0.67千米2,其中水域面积约0.4千米2,湿地滩涂面积约0.27千米2,是温江区唯一一片自然形成的开阔水面,也是温江区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2016年以来,和盛镇开展鲁家滩整治工作,使鲁家滩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鲁家滩湿地公园建成。经过近四年的努力,鲁家滩湿地公园已成为成都近郊休闲、健身的网红打卡地,2019年,游客数量达30万人次。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由南向北呈狭长型廊道走向,包括岷江干流董河坝至金马河与西河交汇处以及西河部分河段。湿地公园总面积440.48公顷,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47′45.35″~103°54′36.68″,北纬30°22′27.73″~30°27′12.31″之间。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于2024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四川成都,占地面积约650.57公顷,湿地率95%左右,是成都主城区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成都市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19年,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正式挂牌;随后成功申报了成都市科普基地、四川省自然教育基地。
白鹤滩湿地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与邛崃山之间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中国一二级阶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区。水系上,属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岷江的中上游流域,是岷江自都江堰分流并穿过成都平原后,沱江(干流)及其支流的重要汇合点。由于都江堰将岷江上游大部分的泥沙排到外江,致使外江上形成数量和大小数倍于内江市的沙洲滩涂湿地,白鹤滩湿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得天独厚的生态区位条件,孕育出河滩、沙洲、回水湾、池塘、河流、浅滩、草地、森林等多样的生境类型;让白鹤滩湿地成为了超过462种植物,179种鸟类,15种中小型兽类,59种鱼类,以及超过79种昆虫,19种两栖、爬行纲赖以生存的“湿意”家园。
相关文化
文物古迹
桥津上街遗址
桥津上街遗址,位于新津区五津街道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西北门,小地名林家院子。遗址西侧约500米即是岷江干流金马河。该地因曾为新津县治所在地,至今仍有“新津老县城”之称。桥津上街汉代遗址发现灰坑20余个,灰沟8条,房址9座,卵石堆积4处,水井1口,古河沟和河道5条。遗址主体时代为西汉,发现有西汉时期典型陶器如釜形鼎,折腹钵,釜,瓮,凸棱纹盆,甑,卷云纹瓦当,半两和五铢铜钱等。
金泉寺
金泉寺位于金牛区金泉街道,据《成都县志》载,“金泉寺,县西四甲十五里。明弘治七年重修。”金泉街道因辖区内有金泉寺而得名,这里有古蜀人淘金和袁天罡、李淳风斗法等传说,2013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擦耳岩老街
擦耳岩属成都西出蜀州大邑临邛最捷径的要津,属古邮传道,商贸道,南方丝绸之路要道。擦耳岩镇为千年古渡镇,因过往人多而形成的镇。清末民初,镇的规模最大。民国22年(即1933年),受叠溪地震洪水冲毁,街道被冲毁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街道。后又因解放初土匪叛乱解放被烧,李家寺庙宇被拆等,留下了一隅擦耳岩老街。
擦耳岩正街是由成都西出双流彭镇的大路,由李家寺街东来,进擦耳岩街到岷江金马河渡口,过河去崇州大邑邛崃等。擦耳岩正街,是金桥镇的主要街道,街上主要商铺是饭馆旅店,如长庚旅店、李白清旅店、人家旅店、李家寺街上的康家饭店(旅店)等,还有徐茂森的米铺、艾洪顺郁金子中药材收购加工铺、李家寺西场口的石灰铺等其他商铺。
政治一条街是擦耳岩正街中间的主要岔口,形成丁字形街口,这条街斜岔通到金马河上游,街长约200米。民国期间,街上住家户都是比较有身份的舵把子袍哥大爷等人家。这条街主要以茶铺为主,在众多的店铺中共有七、八家茶铺,其中以陈汉波、徐茂森和伍晓轩三家茶馆最有特色,它们构成了擦耳岩特殊的一道风景线。
擦耳岩老街原有擦耳岩廊桥建于清光绪年间的1890年,1896年夏被洪水冲毁,史料记载,廊桥有桥楼48间,桥长约200米。廊桥的建筑规模和质朴样式及风景,俨然属中国成都川西平原第一廊桥。
民俗文化
永盛牛灯
永盛牛灯是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晚清以来流传于温江区永盛镇的民间舞蹈。牛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永盛牛灯兴于清代晚期,盛于20世纪50年代,曾在永盛镇尚合村、金鸡村广泛流行,尤以石磊村最盛。永盛牛灯一般由三人演出,一人扮演牧童,二人头顶道具扮牛,舞蹈动作以模仿耕牛的日常习性以及与主人和谐相处的情景为主,形式活泼生动,保持了灯彩表演的艺术形态,同时伴有山歌清唱,瑞安鼓词生动朴实,唱腔悠扬婉转,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过年耍牛灯,不仅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敬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传统习俗。与传统龙灯、狮灯相比,牛灯更显稀少和珍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传承历史文化、了解川西民俗具有极高价值。近年来,为保护传承牛灯,永盛镇投入资金对其进行恢复,培训年轻人学习牛灯表演,配置表演道具,还在学校专门开辟了牛灯课程,并建立了永盛牛灯少年队。
永盛位于金马河西岸,与温江主城区隔河相望,是典型的平原风景。永盛的牛多为水牛。每逢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人们就选出身手矫健、头脑活泛的精壮小伙,装扮成黝黑高大的水牛,在鼓乐与民俗音乐的配合下,走村串户,表演耕田犁地、牛儿撒欢、斗牛犬等农耕场景。
龙舟号子
新津龙舟竞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记载,起源于唐代。在龙舟竞渡中,为了协调划桨动作,鼓舞士气,张扬实力,每只船都要吆喝龙舟号子,全船队员随着号子声和鼓乐的节奏声齐声高唱,使竞赛更加刺激和有趣。龙舟号子主要流行于新津南河、西河、金马河两岸的船家之中,尤以新津永商镇最为盛传。
新津区龙舟号子,有着独特的川西民俗韵味和文化内涵,它起源于民间,口头传承于各民间艺人之间。过去数十年间,把龙舟号子演唱得炉火纯青的是老船工宋炳云,其嗓音苍劲明亮,演唱时声情并茂,由他领唱、新津代表队演出的《龙舟号子》获1990年成都市山歌、劳动号子大赛一等奖。在新津,许多上点岁数的老人都能完整地演唱龙舟号子。
新津龙舟号子分《游江号子》和《抢红号子》。《游江号子》悠扬动听,抢红(夺标竞赛)前,一只只龙舟出场亮相,号子声声透着满船人得胜的期望,若抢红后夺了标,号子声则是满船人得胜后自豪的炫耀。由负责指挥的前领江神气活现地领唱,众划手手起桨落,和而歌之。从一条条龙船上传出的《游江号子》声此起彼落,映山映水。《抢红号子》则是龙船抢红时吼出的劳动号子,当数船齐发劈波斩浪时,众人边奋勇划桨,边吼出“嗨嗨嗨嗨”的急促号子声,前领江以擂鼓点或吹口哨进行指挥。
龙舟号子,2006年被列入成都市新津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马河传说
金马河
相传,有一户赵姓人家田里的巨石旁长结了一个大南瓜。一位白胡子老道以高价预订此瓜,约定八月十五亲自来摘。赵家人担心南瓜被偷,提前将其摘下藏起来。老道士得知后遗憾地告诉他们,那南瓜实为野生灵芝,其旁侧的巨石实为神马,待巨石变为真马吃下南瓜,骑上它就能羽化成仙。现在南瓜被提前摘下,神马也失去了飞天能力。后来巨石化为金色高头大马,吃掉南瓜跳进小河,河水陡涨,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后来被称为金马河。
赵巧开凿金马河
“赵巧开凿金马河”讲述了春秋时期鲁班带徒弟赵巧到都江堰市治水的故事。赵巧提议在玉垒山脚开凿二江分流,与师傅分工凿江。赵巧在凿外江时发现了金光闪闪的石头,忙里偷闲雕刻起石马来。待鲁班检查时却发现外江散沙砾石未清,赵巧备感羞愧,手中的石马随之落入外江,从此该江得名金马河。
玉石堤
而玉石堤的由来则与明代温江县令李端筑堤防洪有关。李端在治理金马河洪水时,初筑土堤失败,有人建议不如放弃,李端愤而将乌纱帽扔入河中,以示决心。在他的激励下,众人最终用生石灰、卵石、粘土筑成了坚实的长堤,使县境免遭水患。寒冬时,长堤下的河漕水清石蓝,犹如李端掷入的乌纱帽上的美玉,故堤得名“玉石堤”。
相关事件
2025年7月,有网友在成都温江区金马河拍到一只水豚(“卡皮巴拉”),视频拍摄于2024年,此后近一年未再出现。附近商家称,这很可能是其两年前因笼子未关好而偷跑丢失的两只之一,当时曾悬赏寻找但至今未找到,商家老板也联系过拍摄者确认情况。
参考资料
MEMORY ‖ Name of Wenjiang 城市之名.温江新闻网.2025-07-17
寻踪天府源渠堰(31).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6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警示“金马河是泄洪道” 仍难挡戏水游客涉险.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4-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 )(公示本).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2025-07-17
“水润天府”十佳案例⑥ | 金马河(温江段)蓝网示范项目:一河千年韵 梦印金马湖.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提醒!金马河是泄洪道,切勿下河纳凉.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还在家里跳“刘畊宏”?来金马河边这些地方运动起来不香吗→.今日头条.2025-07-17
成都市温江区▪鲁家滩湿地公园.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游步道改建为防洪抢险通道的公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2025-07-17
牛灯(永盛牛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5-07-17
传统音乐一龙舟号子.成都市新津区人民政府.2025-07-17
田园诗意的金马河鲁家滩公园 打造温江人骄傲、成都人爱来的运动休闲绣带.华西都市网.2025-07-17
全省唯一!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获评2024年“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都江堰市金马河二号拦河闸工程蓄水试验圆满成功!.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双流水务顺利完成金马河拦河大坝紧急抢险,坚决守住百万群众供水安全“生命线”.成都全搜索新闻网.2025-07-17
一条大河的生态“回归”.新华网.2025-07-17
成都启动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年底前完成整改.搜狐网.2025-07-17
300多名“泳”者齐聚幸福水城 碧水蓝天畅游金马河.百家号.2025-07-17
温江鲁家滩湿地公园入选!“我在成都看雪山”首批推荐观景点位出炉→.成都市人民政府.2025-07-17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挖出两千年前“餐饮”店 成都平原首现商旅用途房址.封面新闻.2025-07-17
金牛寻古 | 这座古刹竟与古蜀淘金、袁天罡有关?.今日头条.2025-07-17
擦耳岩,承载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今日头条.2025-07-17
巴蜀非遗丨永盛牛灯,川西坝子上跳动的农耕记忆.云上丹巴.2025-07-17
天府非遗“八个一”|温江区篇——望山亲水、推窗见景,这里有你向往的诗和远方~.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7
成都一河滩发现有“卡皮巴拉”闲逛?附近商家:很像偷跑被“悬赏”的那只.今日头条.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