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垛村隶属于山西河津市樊村镇,位于河津市北部边缘,现有人口1300多人。
古垛村位于河津市北部边缘,209国道东侧,隶属樊村镇辖区,交通便利,有北午芹直达公交车,全村面积共有431.5亩。自然条件属于平原,气候适宜,全村经济条件良好。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300多户,1300多口人,其中劳动力占60﹪,党员25名。
古垛村共有文化设施项目: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场、一个红白喜事活动室、健身器材若干。村”两委”对村民的文化生活非常重视,在每年的春节、后土娘娘庙会期间,为村民搭台唱戏,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民素质比较低,除了上学的学生外,大部分村民为初中文化水平,为提高全村人民的文化素质,村委会从2008年开始,每年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金,使全村形成了浓厚的重视教育的氛围,也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好好学习,家长也更加重视教育。
古垛村有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土庙,相传唐朝的李世民妹妹、叶赫那拉氏都到于此地。村委会于2009年申请国家文物局对这处文物进行了修,花费了5万余元对后土庙的周边修建保护工程,如修建排子暗涵,栽种各种树木进行绿化、亮化等,古垛村是一个文化名村,文化底蕴深厚;容村貌干净整洁。
古垛村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运输业及就近企业打工维持生活,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在6000元/年左右。本村没有村办企业,由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已使村集体经济严重负债。
尽管古垛村的经济相对落后,支部、村委一班人长期以来,忠于职守,认真工作,先后投资百余万元,为发展古垛村的教育事业,修建了教学大楼;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硬化了大小巷道3000多米;投资2万元修建15个垃圾池;花费7万多元修建小游园;花费3万余元完善老年活动中心;给人民群众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古垛村已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统筹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工作。支部、村委一班人经过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奋力攻坚,逐步把“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二是农村便民连锁店全覆盖工程,三是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工程,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工程,五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程。
古垛后土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元贞元年(1296年),对称的戏台始建于延祐5年,是我们山西省省内同时有主庙及戏台保存完整的两座建筑之一,距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市唯一一家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年来受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度重视,得到各级政府的重点支持。1983年10月被列为河津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4年6月被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垛后土庙历经近千年,是历代人们对它的灵仰和人们对它的经心呵护,历经几朝至今,可见文化底蕴深厚,尤其经历了日寇侵略我国时期,日寇为了获取战略物资,几次拆除,在广大村民的坚强保护下,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得以留存;文革时期,几经风雨,虽有损失,但原建筑主体得以保全,可见它的生命力。而今古垛后土庙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们古垛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我们36万河津市人民的骄傲,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随机推荐
古垛村隶属于山西河津市樊村镇,位于河津市北部边缘,现有人口1300多人。
村庄概况
古垛村位于河津市北部边缘,209国道东侧,隶属樊村镇辖区,交通便利,有北午芹直达公交车,全村面积共有431.5亩。自然条件属于平原,气候适宜,全村经济条件良好。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300多户,1300多口人,其中劳动力占60﹪,党员25名。
文化建设
古垛村共有文化设施项目: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场、一个红白喜事活动室、健身器材若干。村”两委”对村民的文化生活非常重视,在每年的春节、后土娘娘庙会期间,为村民搭台唱戏,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民素质比较低,除了上学的学生外,大部分村民为初中文化水平,为提高全村人民的文化素质,村委会从2008年开始,每年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奖金,使全村形成了浓厚的重视教育的氛围,也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好好学习,家长也更加重视教育。
村风村俗
古垛村有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土庙,相传唐朝的李世民妹妹、叶赫那拉氏都到于此地。村委会于2009年申请国家文物局对这处文物进行了修,花费了5万余元对后土庙的周边修建保护工程,如修建排子暗涵,栽种各种树木进行绿化、亮化等,古垛村是一个文化名村,文化底蕴深厚;容村貌干净整洁。
村庄经济
古垛村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运输业及就近企业打工维持生活,经济相对落后,人均收入在6000元/年左右。本村没有村办企业,由于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已使村集体经济严重负债。
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古垛村的经济相对落后,支部、村委一班人长期以来,忠于职守,认真工作,先后投资百余万元,为发展古垛村的教育事业,修建了教学大楼;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硬化了大小巷道3000多米;投资2万元修建15个垃圾池;花费7万多元修建小游园;花费3万余元完善老年活动中心;给人民群众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新农村建设
古垛村已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统筹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工作。支部、村委一班人经过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奋力攻坚,逐步把“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二是农村便民连锁店全覆盖工程,三是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工程,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工程,五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程。
古垛村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后土庙概况
古垛后土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元贞元年(1296年),对称的戏台始建于延祐5年,是我们山西省省内同时有主庙及戏台保存完整的两座建筑之一,距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市唯一一家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年来受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度重视,得到各级政府的重点支持。1983年10月被列为河津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4年6月被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垛后土庙历经近千年,是历代人们对它的灵仰和人们对它的经心呵护,历经几朝至今,可见文化底蕴深厚,尤其经历了日寇侵略我国时期,日寇为了获取战略物资,几次拆除,在广大村民的坚强保护下,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得以留存;文革时期,几经风雨,虽有损失,但原建筑主体得以保全,可见它的生命力。而今古垛后土庙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们古垛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我们36万河津市人民的骄傲,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