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一节 第三节
作者: (日)丸山真男
译者: 王中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0-1
页数: 324
定价: 1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术前沿
ISBN: 9787108013286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史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近代化是由西方引起、日本的近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同时,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的意识形态的日本学术界,丸山真男的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目录
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代译序)孙 歌
英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日本近世儒学发展中徕学
的特质及其同国学的关系
第一节 前言――日本近世儒学的产生
中国历史的停滞性与儒学―日本儒学―日本近世
儒学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探讨日本近世
儒学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朱子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解体
朱子学的结构―朱子学的思维特性―德川初期思
想界中这一特性的表现―朱子学思维方法的全盛
期―宽文至享保时期思潮的急速推移―朱子学思
维方法的解体过程(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具原
益轩)
第三节 徂徕学的特质
两个事例―徂徕学的政治性―方法论―天的概念
―道的本质―道的内容―道的根据―徂徕学中公
私的分化―元禄、享保时期的社会
形势―政治组织改革论
第四节 徂徕镇学同国学特别是宜长学的联系
徂徕学的普及及其反叛―萱园学派的分化―徂徕
学之后儒学的衰落―国学同徂作徕的否定性联系
―两者在思维方法上的共同性―正面联系的种种
表现―联系总结及国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结束语
注 释
第二章 日本近世社会主义中的“自然”与“制作”――
作为制度观的对立
第一节 本章的课题
第二节 朱子学与自然秩序思想
第三书 徂徕学的转换
自然秩序逻辑的破坏工作―其政治实践志向
第四节 从“自然”到“制作”推移的历史意义
制作逻辑的现代性―主体人格的绝对化问题
第五节 昌益和宣长对“制作”逻辑的继承
“制作”逻辑的政治归宿―安藤昌益思想中的“自
然”与“制作’”―本居宣长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
第六节 幕末的发展与停滞
近世后半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及其思想界一种种
制度变革论―“制作”立场的理论局限―维新后
两种制度观的对立
第三章“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前言――民族及民族主义
第二书 德川封建体制之下的民族意识
第三节 早期民族主义的诸形态
海防论―富国强兵论―尊皇攘夷论―它们的历
史局限
初版后记
择后记
随机推荐
第三节 第一节 第三节
基本信息
作者: (日)丸山真男
译者: 王中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0-1
页数: 324
定价: 1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术前沿
ISBN: 9787108013286
内容简介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史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近代化是由西方引起、日本的近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同时,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的意识形态的日本学术界,丸山真男的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目录
目录
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代译序)孙 歌
英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日本近世儒学发展中徕学
的特质及其同国学的关系
第一节 前言――日本近世儒学的产生
中国历史的停滞性与儒学―日本儒学―日本近世
儒学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探讨日本近世
儒学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朱子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解体
朱子学的结构―朱子学的思维特性―德川初期思
想界中这一特性的表现―朱子学思维方法的全盛
期―宽文至享保时期思潮的急速推移―朱子学思
维方法的解体过程(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具原
益轩)
第三节 徂徕学的特质
两个事例―徂徕学的政治性―方法论―天的概念
―道的本质―道的内容―道的根据―徂徕学中公
私的分化―元禄、享保时期的社会
形势―政治组织改革论
第四节 徂徕镇学同国学特别是宜长学的联系
徂徕学的普及及其反叛―萱园学派的分化―徂徕
学之后儒学的衰落―国学同徂作徕的否定性联系
―两者在思维方法上的共同性―正面联系的种种
表现―联系总结及国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结束语
注 释
第二章 日本近世社会主义中的“自然”与“制作”――
作为制度观的对立
第一节 本章的课题
第二节 朱子学与自然秩序思想
第三书 徂徕学的转换
自然秩序逻辑的破坏工作―其政治实践志向
第四节 从“自然”到“制作”推移的历史意义
制作逻辑的现代性―主体人格的绝对化问题
第五节 昌益和宣长对“制作”逻辑的继承
“制作”逻辑的政治归宿―安藤昌益思想中的“自
然”与“制作’”―本居宣长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
第六节 幕末的发展与停滞
近世后半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及其思想界一种种
制度变革论―“制作”立场的理论局限―维新后
两种制度观的对立
注 释
第三章“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前言――民族及民族主义
第二书 德川封建体制之下的民族意识
第三节 早期民族主义的诸形态
海防论―富国强兵论―尊皇攘夷论―它们的历
史局限
注 释
初版后记
择后记
参考资料